我国亟须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0日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刘春平;杨征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受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和次生地质灾害,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轮极端强降雨背后,也从深层次反映我国防灾减灾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基层应急处置人才匮乏、应急保障人员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才培养,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必然要求。

 

人才需求缺口大,亟须提质增量,尽快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国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高风险区,58%国土面积处于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00亿元以上。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面对极端自然力或人类超强活动产生的大灾巨灾,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还缺乏强有力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的专业技术机构和人才更加缺乏,严重影响防灾减灾救灾的一系列基础性和应急性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当前情况下,在应急管理及相关涉灾部门、基层村镇社区,大力开展短平快式的实用防灾减灾救灾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打造校企合作纽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订单式培养”防灾减灾救灾的复合型人才,做到懂应急、会应急、能应急,尽快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起步晚,亟须培养适应“多灾种、大应急”应用型和实战型人才

 

专业是本、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应急管理类专业设置起步于2019年,先后增设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和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等本科专业。目前,申请开设以上一个和多个专业高等学校有60多所,因开设时间短,培养规模小,培养效果还未显现。从各高校调查反馈情况看,由于防灾减灾救灾还没有入职标准和要求,各校基本上是依托本校相关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大相径庭,培养质量存在隐患,亟须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出台或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的职业技术标准,亟待组织相关高校之间的充分交流、组织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交流合作,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不断聚焦、凝练防灾减灾救灾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能力和素质要求,加强科教融合、产学合作,在培养适应“多灾种、大应急”的复合型、实战型人才上下功夫。

 

人才培养学科少,亟须发展新学科支撑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学科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平台。目前,与防灾减灾相关学科仅土木工程下的二级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没有涵盖如灾害学(如灾害和灾害链发生发展规律)、灾害应急指挥救援、应急装备技术等重要领域。其他一些学科如地质学、水利工程等,有些高校开设了一些涉灾研究方向,如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等,但都是非主流学科方向,防灾减灾被边缘化,缺乏系统、持续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能力。因此,建议增设“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并在该学科基础上系统设置防灾减灾救灾科学、工程、技术和与灾害应急相关的文管、社会类学科方向,开展硕、博士等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引领和支持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持续支撑防灾减灾救灾本科、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

 

人才素质要求高,亟须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防灾人是监测地球脉动的“守夜人”、穿行灾害现场的“逆行者”。作为“守夜人”要恪尽职守,用匠心守护生命;作为“逆行者”要本领高强,用忠诚书写担当。因此,防灾人不仅要求默默无闻,扎实做好各项灾前准备、还要求面对急难险重从容应对,彰显中流砥柱的职业素养。培养合格的防灾人,要求深耕专业思政文化——中华民族抗灾救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抗震救灾、防汛抗旱等伟大史实。总结人类与灾害抗争历史、追溯人类防灾减灾高新技术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教育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以实践教育为主渠道,以行业精神教育作为专业思政的主要内容,学习和弘扬抗震救灾、防汛抗旱精神,体验地球守夜人的职业素养、灾区逆行者的担当情怀,激发学生学习防灾、研究防灾和服务防灾的内生动力;以实践教育作为学生贯通书本知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主途径,统筹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资源、企事业单位的专项技术资源、社会内需的技术推广应用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人才管理难度大,亟须完善统筹民间应急力量工作机制及建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民间应急力量量大面广,多数情况下是应急事件的第一响应人,其地位与作用不可低估。但由于民间力量培训不足、管理不到位,其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各级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加强与民间应急力量的对接和引导,分层分级建立与民间应急相衔接的指挥联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应急队伍注册制和社会应急力量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合理规划社会应急力量的日常训练规范和能力评价方法;开展对民间应急队伍的针对性技术培训,补充和加强民间应急队伍必要装备,达成建立统一调度、统一指挥,提升应急工作效率。

 

灾害应急救援职业的专业要求高、工作风险大,亟须建立有效、公平的绩效评估体系,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对兼职、涉险、救援的应急人才应建立有效的保险计划,并发放风险津贴,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建立应急人才保障机制,提高精神激励层次,设立单位功勋奖制度,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充分利用全国消防安全日、世界急救日、国家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契机,利用各种传播教育渠道和方式,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方式,向全民特别是向青少年开展应急领域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应急意识、知识和能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重视的防灾减灾文化,为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作者刘春平系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原副院长;杨征系防灾科技学院应急管理专任教师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 2023年08月30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