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专业要“知彼”又“知己”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2日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贾方亮

前段时间,“网红教师”张雪峰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言论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褒贬不一。追根溯源,这类工作属于黄炎培、江恒源等职业教育先贤所主张的“职业指导”的组成部分。他们主张的“职业指导”,包括选择专业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换业及升业指导等。

 

所谓“选择专业指导”,包括“知己”和“知彼”两部分。

 

“知己”包括:认知自己的家境如何、体质如何、智力如何,职业兴趣是什么、职业性格倾向、职业能力水平、有何特殊能力以及价值观等。相关的测试有: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性格测试、一般职业能力测试、特殊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试等。

 

“知彼”包括:了解拟从事专业的概况及发展前景,工作地点、环境是否令人满意,薪资待遇、升职空间以及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专业技能的要求,还要考虑有无特殊要求。

 

张雪峰在“知彼”上颇有见地,但在“知己”方面尚有欠缺。

 

笔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进行过“是否适合本专业”的自主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自认为适合学习本专业的仅占14.9%,36.1%的学生认为较合适,33.6%的学生认为勉强可以,约有15.4%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适合学习本专业。

 

在针对初、高中学生的调查中,69%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85%的学生希望了解各专业详细情况,86%的学生希望开设“专业指导”课程。

 

上述数据让人深思,也反映出学生有强烈的专业指导需求。

 

是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选择哪个专业,报考哪所学校?这些问题是每个学生和家长非常纠结的事情。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已是刚需。然而,市场提供的服务却严重不足。

 

笔者认为,欲改变“所学非所愿”“所学非所能”的状况,在基础教育阶段结束前的“选择专业指导”必不可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有所作为,以满足群众需求,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开设“选择专业指导”课程。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应主动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并发布权威、全面的专业介绍相关文件,按照教育类型提供专业介绍统一模板(学校可进行个性化补充),以此帮助学生“知彼”。同时,相关部门应组织心理专家研究制定各类测试量表,供学生和家长免费使用,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专业选择模拟训练,测试学生对专业的适应度,帮助学生“知己”。

 

二是上下合力建设“选择专业指导”师资队伍。应由教育管理部门牵头,召集一批优秀的心理专家组成智囊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再由他们将相关信息和方法下沉至学校。学校应主动搭建平台,联合聘请所在区域的优秀企业代表、不同专业优秀学生代表以及职业学校及大学专家,负责帮助中学生了解不同专业特点。同时,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应积极渗透择业指导内容,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职业道德。

 

三是学校应分层设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在低年级阶段,学校要组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体验水平,逐步发现并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的多样性,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树立平等的职业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高年级阶段,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职业等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专业与职业,结合个人特质逐步形成自己的择业趋向,并制定初步职业规划及人生目标等。同时,不断评估自身能力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契合度,选择适合自身兴趣与能力的职业。

 

在选择专业前夕,学校应邀请各行各业专家介绍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专业信息,解答择业的困惑。同时,辅之以各种自主测评软件及专业选择系统,帮助学生“知己知彼”。

 

另外,笔者建议在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招生中采取“大类招生”形式。学生通过入学初期对学科、专业的更深入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选择专业。

 

可以预见,经过科学系统的“选择专业指导”,学生“所学非所愿”“所学非所能”的矛盾将会得到缓解,国家人才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匹配也将更加合理。

 

作者:贾方亮,单位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信息来源: 《中国教师报》2023年11月1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