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置于首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讲好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探索启发式互动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丰富思政教育活动形式,让学生们能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教改革”实施过程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可以是爱国精神、意识形态、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等,将其渗透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熏陶相辅相成,润物无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文化素质教育课、艺术选修课、二课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开设一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文学、哲学、艺术、历史、语言等,加强人文素质修养,从意志和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情操。开设文化素质教育学分,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了解社会并提高社会责任感。
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身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体系,特别是在思想道德方面要制定与教学实践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育人成效。同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反馈机制,让学校清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让学生能够看见自身优势、发现自身不足,明确个人改进方向,激发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三教改革”要坚持产教融合基本前提
校企探索构建育人共同体,要做到全方位融合,开展双主体育人。
一是文化融合。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用企业标识、企业理念、企业成就布置教室和实训室,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和载体,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感知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学,聘请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开展工匠精神进校园,技能大师进课堂等活动,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同步提升。
二是技术融合。紧扣专业核心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对接企业生产设备优化实训条件,对接生产过程设计训练项目,对接工作标准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将行业规范、操作规程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将新技术、新工艺和对人才的新变化及时纳入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紧跟产业技术前沿。
三是人员队伍融合。着力构建校企人员双向互聘的工作机制。学校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教学内容制定、实训条件建设等工作,并承担一定数量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专业课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并积极受聘企业,参与和承担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为企业开展员工技术培训,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破解校企合作难题,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需要契合,所学技能与企业生产接轨。
四是培养主体融合。学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生产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企业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使用方,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双方目标从根本上高度契合。学校加强与大规模企业的合作,将现代学徒制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招工招生一体化,校企共建实训条件、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共同考核评价,提前让学生从就业的“自由人”变成企业的“自己人”,从源头上提高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共同育人,更加有利于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三教改革”要抓好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教改革”中教材、教法改革,根本源头在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广大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教学团队重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精”,专业课教师要术业有专攻,既有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又具备本专业领域专、精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双师型”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贯彻“方案”的同时,要着力加强团队建设,聘请行业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为带头人,以服务本专业领域企业生产为目标,吸纳不同技术特长的人员融入团队,形成相互协作、以老带新、长效发展的机制,形成团队式良性发展。
二是“新”,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及时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探索和应用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校内教育与学习素养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牢固树立改革理念,将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作为系统工作来抓,指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改革。同时,各行各业技术更新快,完善教师进入企业学习锻炼机制,专业课教师每年深入企业学习先进的方法和工艺,并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保持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接轨。
三是“创”,加强教师创新意识培训,很多学校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专业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平台,鼓励和引导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创新团队,结合所从事的专业、所教授的课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围绕企业生产需要开展创新探索,积累创新实践经验,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创新创业经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需要进一步优化适应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校和专业实际,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正面引导和反面教育相结合,利用考核的指挥棒,引导教师加强实践锻炼、开展技术研究,营造爱岗敬业、风清气正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四、“三教改革”要有现代化教学资源作保障
加快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将行业内技术规范、职业岗位标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基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开发国内可推广、国际可输出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以此为引领强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体化教材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形成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加强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一方面,内容要立体化,将教材建设与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合,建设“数字课程+电子教材”,将资源库、在线课的内容在教材中呈现,教材平面变立体,相关学习资料、视频内容立即呈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另一方面,开发适合课程教学特点的教材,例如工科类专业采用项目化教学,对选用的工程项目进行分解,将知识点、技能点对应的相关知识、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开发与教学组织相匹配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在教材中体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重难点和考核评价方法等,形成新的教材体例,促进同类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重要教学场所,是学生技能培养的硬件基础,实训基地的先进水平对学生技能培养至关重要。一是要理念先进,校企共同组建建设团队,积极学习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先进经验,尽量采用真实硬件设备,能够真正动手实践; 条件困难时采用模拟仿真或虚拟仿真,突出实际动手操作,避免外观先进,实际操作项目少的现象。二是要功能先进,发挥实训基地校企双向服务功能,既是学院教学场所,也是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积极引进企业智力、物力和财力,做到共建共享。三是要技术先进,实训基地既要具备基本技能训练条件,同时也要有同步或领先于企业生产的仪器设备。四是要管理先进,引入物联网技术和企业“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 管理理念,实行开放式管理,最大程度发挥使用效能。
五、“三教改革”抓好课堂教学是核心
国务院《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职业院校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同时要加快“学分银行”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建设,为职业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从目前教学实施情况来看,国家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项目带动,建成了大量共享型的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已经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的广泛开展。今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成为课堂教学主流,亟需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校要出台适应改革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精细化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和教学实际情况,出台相关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完善学分互认相关制度,激励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拓宽学习时间和空间,满足个性化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广泛开展校内校外两个课堂。校内课堂,深化教学组织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实施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校外课堂,即企业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亮点,也是职业教育的必须内容,通过引企入校、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开好识岗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广泛开展现场教学,企业师傅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企业感受职场环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步提升。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情况监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根本目标,制订可量化、可监测、可预警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利用无感知检测系统、在线学习监测系统等,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课堂教学“黑箱”变“白箱”。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形成信息化、个性化、实时化的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清单,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安排,督促学生改进不足,使学生学习有方向,教师教学改革有目标。
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充分发挥好考核的引领作用,对深化“三教改革”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学校按照“放管结合、因课制宜、突出成效”的原则,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出台指导意见,引导课程开展突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评价的考核方式改革,结合课程特色、突出课程教学目标和关键技能、制定适合自身的过程性考核形式,将学生在线学习进度、作业提交、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等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将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核心技能、关键知识等作为过程考核重点内容,加大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和过程考核成绩所占比重,激励和引导学生功夫下在平时,练就职业本领。
六、通过“三教改革”塑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高职院校瞄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在专业对应的产业区域,选择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进一步凝练和固化“三教改革”取得的成果,特别是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等,要及时整理、固化和推广。通过开展国际技术培训和服务中国“走出去”企业的人员培训,输出优质教学资源,扩大中国职业教学的影响力。同时,要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的合作,通过联合办学、交换生等形式,探索联合招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并加强与跨国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开展跨国的产教融合,开展高水平的人才输出和智力输出,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打造国际职业教育的中国品牌。
(节选自《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