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如何厚植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裴喜永 王凯

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担负着培养输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而思政教育则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职业院校要做到“德技并修、以德率技、以技养德”,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从思想引领、课程载体、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将工匠精神实践于职业教育改革全过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国之大者”引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

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要坚持将“国之大者”作为引领,把工匠精神统一于国家所需、人民所想,赋予和丰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着力构建以“国之大者”为底蕴、以工匠精神为彰显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在组织上、形式上、内容上不断深入。

首先,将工匠精神中的“爱国、敬业、奉献”元素与当前党和国家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结合,重新设计和定位校园文化,通过“身边的工匠”典型人物选树、校史中的工匠精神弘扬等形式,为课程思政组织建设营造富含高密度当代工匠精神的“空气”;其次,将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结合,把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涵融合到课程设计之中并一以贯之;再其次,将工匠精神的“珍视荣誉、专注一事”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结合,使其成为促进学习走向自觉、走向深入的内在驱力。

立足学生特点完善新时代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内容

组织和构建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内容需立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特点、心理特点、专业特点,紧扣工匠精神中的“报国情怀、时代风尚、工程伦理、自我成长”四个维度,分年级、分阶段、分过程、分内容贯通落实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始终,实现工匠精神的思政要素与技术要素在目标制定、模块建设、典型项目、课程讲授等方面交汇融合,构建出独具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

首先,在低年级中着重推动情感的认同和目标的锚定相统一,设置“制造强国、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等思政要点,选择思政维度和技术方向,形成课程素养目标;其次,在高年级中着重推动体悟和技能的提升相统一,分解思政要点和技术要点,形成课程素养模块;再其次,在教育过程中着重推动实践与教育相统一,将学生关注度高、流量集中的企业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融入学校教育的思政元素,增设思政专项,形成技术素养典型项目;最后,按照工作过程典型任务编排教学任务,同步嵌入思政要求识记、思政行为操练、思政心得交流反思等思政任务,形成思政与技术双螺旋递进的素养课程开发方法,重构课程与思政全过程融通的课程内容。

建设自我成长的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育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的引领、精神的引领其本质是人对人的示范和影响,只有教育主体做到“身正德高、知行合一”,才能从内生层面达成对教育客体的震撼和示范,催化其心中形成国之工匠的榜样和自觉看齐的内驱动力。

首先,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教师队伍的培养,在职务晋升、津贴配套、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体现和倾斜,形成政策导向,营造“人人争当工匠、我以工匠为荣”的氛围,培育出一批中青年工匠教育主体;其次,要将国家对于专业领域人才需求作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的目标,面向广大教师推出“德技双带头人”计划,让“德技兼修”的教师前往更高层次的院校攻读“专业和思政”双学位,带动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走深走远;再其次,要将工匠精神课程思政与大企业工匠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实行“推出去,走进来”的交流提升制度,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前往企业、工厂顶岗锻炼,邀请企业、工厂中的知名工匠前来学校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互融互通,提升工匠精神情感感染力和理性推动力。

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形式

组织形式决定着组织要素作用的发挥。职业教育构建厚植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注重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组织形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课程思政注入时代活力。切实推动职业教学方法改革,促进课程思政内容以符合时代要求的组织形式在广大学生中走深走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充分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

一是将网络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挖掘一批富有地方民情社情特色的工匠精神典型案例与人物,结合思政教育要求,创作具有网络亲和力的“微电影”“音乐”“绘本”等作品,作为课程元素融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全过程,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二是创新课程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虚拟仿真平台等载体作用,开展情境式教学、任务式教学、项目制教学等,培育学生的职业责任,达到职业教育的“学做合一”;三是深化校企协作,创新实践教学,构建校园课堂与企业课堂的协同联动机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校园课堂教授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通过企业课堂提升实训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

作者:裴喜永 王凯 单位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9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