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开放合作是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要素。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协同办学,共同发展。”同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也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并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战略部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教育强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正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支柱,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教育国际化作为高职院校新时代、新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对于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支撑区域产业国际化竞争力,提升国家经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持续推进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对于进一步凝聚共识、走好新时期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动策应、抢抓机遇,提升国际化水平。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职业学校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国家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坚持走“能引进、强优化、出得去”的国际化办学之路,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升国际化水平成为职业教育强化价值创造的重要彰显。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施职教品牌战略。明确将国际化纳入学校战略规划,契合国际产能合作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推动境外园企、职业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合理布局,形成打造职教国际化品牌的战略共识,实施职教品牌战略。
一是构建校企合作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实体化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确立校企多方会商机制、完善校企合作运营方案及管理模式,建设可区域性开放共享的国际适用的专业和课程标准、实验实训中心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职业院校积极加入国际工程教育互认体系。二是聚力打造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示范高地。借助职教联盟等平台,以部省级国际产教合作项目为抓手,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共同开发对接国际产业调整升级要求的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及专业认证体系,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牵头举办中外师资实地培训交流、中外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校企和地方教育部门参与的交流研讨等特色活动,全力构建区域合作共赢的职业教育示范高地。在共享中国职业教育经验与方案的同时,构架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三是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拓展留学生校友资源。提升留学生母校认同,使其内化表现为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外化发展为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资源。四是赋能境外“走出去”企业高质量发展。组建国际化混编教学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国国情研究,为走出去提供政策环境分析和风险研判,聚焦专业建设,开发符合国际产能转型升级要求的教学资源、培训标准,推进人才本土化建设,实现教育特色品牌国际化发展。五是擦亮境外办学名片,加强境外办学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深化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完善“鲁班工坊”“郑和学院”建设标准,加快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步伐,有力、有效地支撑中国企业、中国项目在海外的持续发展。六是共建合作科研平台,探索国际产教研融合新模式。扩大校企合作范围,联合中外双方合作企业,组建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助推重点专业国际科技合作。
制度优先、强化保障,助力国际化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设立国际化提升专项经费,从政策到人财物等方面做好保障,推进“机制完善、任务下沉、孵化结果、百花齐放”的“一院一特色”国际化发展模式。
一是强化机制保障。在二级学院年度高质量发展成效考核中专门设置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专项考核指标,激发了校院两级对国际化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一院一特色”的一批国际合作项目。二是强化师资保障。着力培育“懂规则、会交流、能服务”的国际化骨干师资队伍,为开展深层次国际合作奠定人才保障。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加大国际化工作投入,单列国际化水平提升项目预算经费,设立“鲁班工坊”“郑和计划”建设专项经费,为优势专业群国际化内涵发展提供经费支持,为专业教师的海外学习、国内外访问、双语培训等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参与合作的外方院校及参与共建的企业也按照协定足额投入项目建设经费。以制度保障推进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国际化办学提质增效。
作者:马裕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来源: 《新华日报》 2023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