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内涵建设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0日来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作者:郝敏钗 李建朝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提升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原动力,以形成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建设示范性标准为目标,以职业本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和管理体系“六维度”探索实践职业本科的内涵建设,提升职业本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1)三全育人,探索“多方式、分层次”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本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而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遵循学生个性差异化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培养具有区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人以“三全”育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探索了“多方式、分层次”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度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京津冀区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坚持学校钢铁特色,与省内钢铁企业或钢铁服务企业紧密合作,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特点,如与河北中测计量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河北省冶金计量与控制数字化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创新中心服务钢铁企业生产线智能化升级,计量检测校准与计量系统升级,校企协同为助力智能制造数字化升级培养人才,建成了“职业技能有内涵、定向服务有目标、就业质量有保障”的特色专业。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是技术技能形成的必经之路,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本专业实践了“本科订单式、科研项目式、竞赛养成式”等“多方式”职业技能培养途径。“本科订单班”改进传统校企合作的离散或大一统的形式,遵循学生个性化需求,本着学生自愿原则,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由企业开展专业技能培养,学校负责考核评价,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及早适应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先进技术技能,同时保障学校输出人才的质量。“科研项目式”即借鉴研究生人才培养手段与方法,在校内开展导师制,指导教师与学生互选形成科研小组,承接企业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实践项目,丰富学生项目开发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竞赛养成式”即师生互选建立竞赛项目组,面向职业技能竞赛实施专业技能的培养。依托职业技能培养的“多方式”,实施“分层次”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实施改进型学分制人才培养,各项实践活动学分互补,提高毕业要求中实践学分的占比,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2)德技并重,构建“岗课赛证融合、政创一体”的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相比,应具有更强的职业适应性;与职业专科相比,更加强调创新能力。“岗课赛证”融合即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强调职业适应性,同时通过引入1+X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强化职业本科的先进性、高端性和实践性。“政创一体”即融入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岗课赛证融合、政创一体”的职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可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从而通过学生质量表征职业本科的高质量发展内涵。

 

聚焦区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职业,对接京津冀区域岗位需求,确立了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工程技术人员、嵌入式系统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和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三大岗位的岗位能力模块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岗位能力模块课程的前续课程要求确定专业基础模块课程,通过分析岗位综合能力和素养要求确定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和综合实训模块课程。

 

为了加强“岗课赛证”融合的紧密程度,课题组采取内容互融、学分替换的方法。在综合实训模块课程中设有认识实习、跟岗实习、毕业设计、期末综合实训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综合实训课程。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综合实训课程中开展针对智能硬件应用开发、嵌入式边缘计算软硬件开发和物联网单片机应用与开发三大专业紧密关联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专项实践训练。在期末综合实训课程中,综合学期所学专业课程,依托职业技能大赛设备和赛题,整合选取实践性强、可开拓创新、实用性强、趣味性强的实训项目作为课程实践内容。同时实施学分替换,学生可凭获奖证书和1+X职业技能证书获得对应实训课程的学分。此外,在素质拓展模块中开设职业技能竞赛或科技活动课程2学分,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或参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和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为构建“政创一体”课程体系,我校组织开展职业本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面覆盖,实施校级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思政示范课堂立项,目前已建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10门,同时在素质拓展模块课程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大学语文课程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文化素养。在素质拓展模块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科技检索、创新方法(TRIZ)理论及应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四门课程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孵化创新创业科技成果或项目,全面实施“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能力为本,探索实践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等的发展需求,考虑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紧密对接高端产业,精准定位电子信息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题组提出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建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和博士引领的科研项目团队,紧跟专业领域前沿动态,紧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紧密对接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开展课程内容项目化、成果化、产品化。整合课程内容为企业生产实际、企业生产需求或科研中的项目,通过实施项目和需求分析—设计与开发—优化与改进—验收与使用“四环节”组织教学与学习。与毕业生就业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及时调研毕业生工作表现和不足,从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打造培养高质量职业人才的声誉,奠定职业本科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4)培优赋能,激发教师动力创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新常态

 

内培外引组建科研团队:选拔优秀科研人才,引进或培养博士人才,组建博士引领的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开展纵向科研项目研究、横向社会服务,将科研内容融入职业本科教学,吸纳优秀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培养职业本科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激发教师内动力进行校企科研项目开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优先科研型人才补充短板,开发企业高水平技术技能大师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实施从人才到技术的全方位行业、企业合作,提高专业承担重大项目、提供横向服务能力。

 

平台依托赋能产业升级:建设河北省冶金计量与控制数字化技术创新中心,依托科研平台,加大科研投入和开发力度,组织或参加技术交流会,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高新应用技术研发,聚焦聚焦智能化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点,主动对接高端产业与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赋能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5)校企合作,探索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坚持校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与高端企业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第二十五研究所深度合作,共建共享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基地,满足技术引领、育训结合、产教融合的要求,持续引入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投入,不断完善升级实训教学设施,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和承担横向服务课题,在产、学、研、用开发多方位深度合作。

 

为适应国家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紧盯产业转型升级,按照“科技引领、教学创新、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坚持“虚实结合、相互补充”的原则,以共享优质实验实训教学资源为核心,融合工业4.0数字孪生应用技术,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虚实结合服务于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等,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和师资服务,为学生提供实际生产沉浸式学习体验,实现学以致用、学后能用。

 

6)“双闭环”动态管理,探索完善职业本科管理保障体系

 

深入梳理专业与区域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结合行业需求与学校办学特色,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紧缺人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专业定位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

 

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制定课程资源开发规划和课程资源开发目标,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结果实施目标管理,根据课程建设目标保证资源质量,并依据课程建设成果实时提高课程建设目标,通过目标闭环管理逐步优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建立课程负责人负责制,由课程负责人统筹制定资源建设进度、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目标,保证课程的建设完成和教学应用,通过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管理使课程资源按时、保质、保效完成。通过“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形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双闭环开发管理保障机制。

 

建立实时纠偏,短期、中期、长期循环的改进机制,将课程体系优化全过程逐级分解为调整课程教学目标的课堂实时纠偏和课程教学周期的短期改进循环,调整专业核心能力和能力指标的中期改进循环,调整学校、院系培养目标的长期改进循环,对影响课程体系构建的课程学习成果、专业学习成果、综合学习成果等主要监测点进行评测,实现对专业特色建设的全面质量管理。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  郝敏钗  李建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