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职业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合作,职业教育为相关国家与中资企业培养了大批国际化本土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中国对外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高水平发展。
“职教出海”成果丰硕
回望这十年,职业教育成为共建美好未来的关键力量之一。
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助力“走出去”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校企协同创新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政府+学校”“产业+学校”和“企业+学校”等多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办学模式。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职教出海”助力“走出去”企业稳步发展。调查显示,75%的高职院校境外办学集中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走出去”企业培养了大批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双向互助、深度融合,成为“职教出海”的关键词。
标准引领、模式创新,强化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目前,我国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400余所高职院校和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7万人,多个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已被纳入合作国国民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不断实现再提升,持续为各国学员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发展机会。
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面向欧洲地区,推动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面向非洲地区,启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合作成立“中非职教合作联合会”;面向东南亚地区,实施“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打造了一批如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具有鲜明特征的职业教育国(境)外办学机构。通过搭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打造全球知名职业教育品牌共享“中国方案”,是保障“职教出海”实践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民生“小切口”促进民心“大融通”
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民生“小切口”促进民心“大融通”。
职业教育海外合作项目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典范,近年来,中国20个省和直辖市的116所职业院校与泰国90多所职业院校在31个专业领域开展了170个职教合作项目,泰国赴华实习学生共6批246人,线上培训涉及200多所职业院校,受益学生达4万多人次。仅2022年,中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就达268194.5人日。
职业教育合作架起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坚固桥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等多样化渠道与方式,增进外国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今年3月,中国和泰国教育部门共同创办的全球首家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在曼谷成立,进一步传播了我国传统工匠精神。
从实践创新走向话语构建
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将从实践创新走向话语构建,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辟美好未来。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布局。一是开展国际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的国别研究,加强各国间职业教育战略规划对接、制度链接和政策沟通,依据国别与区域特征进行职业教育精准布局。二是建立健全部门联合协调机制,组建工作推进专项小组,协调各国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协作机制和市场监管协作机制,为相关国家职业教育合作运行提供顶层指导。三是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在研究与探索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校企协同海外办学模式。
坚持标准导向,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建立国际区域职业教育资格标准联合研发中心,研制具有国际可比性与适应性的职业资格框架体系,探索建立国际区域职业教育认证制度,推动相关国家学分互认、资格互认和学位互认,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品牌活动,促进跨国、跨区域技术技能人才流通;另一方面,依托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共同体,开展职教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统筹推进“中文+职业教育”线上线下资源体系建设,积极对标产业发展的国际前沿,开发具有中国特色、支撑特色教学的仪器、设备等硬件装备、专业软件装备,以及虚拟仿真实训室等软硬件一体化教学设备,系统性提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的“中国方案”。
深挖文化内涵,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国际品牌影响力。一是加强文化挖掘,充分利用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学院等知名品牌中蕴含的丰富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在组织、协调、规范和引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依托我国主流媒体,讲好中国职教国际交流故事,积极拓宽中国职业教育链接世界各国的文化渠道,提高国民对职业教育与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度,为国际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做好鲁班工坊等典型项目的总结和宣传工作,构建并逐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作者:潘海生、吴扬,分别系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智库主任、天津大学教授,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05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