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角色使命与责任担当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1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admin

[摘要]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精准把握和未来走势的深度考量,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选择的战略取向。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仍属于生产力范畴,代表着生产力在质态上的跃升,其发展遵循着以科技创新突破为动力、以产业深度转型为载体、以人力资本跃升为关键的逻辑。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要求职业教育通过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夯实人才根基,通过立地式研发注入根本动力,通过强调面向产业办学形成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格局。为此,职业教育需要从加强产教融合一体化统筹、积极培育“数字人才”、提升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发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20239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其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我国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精准把握和未来走势的深度考量,是针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论断,更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选择的战略取向。本文从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逻辑出发,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对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而明确职业教育理应承担的角色使命和责任担当,为职业教育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行动指南。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逻辑

 

经典的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时所表现出的实践能力。新质生产力是以“新质”所修饰或规定的“生产力”,本质上仍属于生产力范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性阐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具有动态性、前瞻性的特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形成适应当时发展阶段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正确认识其中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从而诠释职业教育对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以科技创新突破为动力源泉

 

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每一次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兴技术和产业逐渐深度融合与交叉渗透,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全球经济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分工格局和经济治理体系不断调整等风险也在不断浮现。面对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先机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发展依赖于外源主导的技术,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任务繁重、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等问题仍然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直至今日,“卡脖子”技术问题仍未解决,阻碍科技创新的藩篱仍有待破除。因此,我国需要以科技创新资源充分整合为前提,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质的飞跃,即“从01”的原创性突破,解决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进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源泉。

 

(二)以产业深度转型为主要载体

 

产业是发展生产力的主要载体,通过产业实现新资源向生产要素转化的过程就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作用下,不断涌现的新兴技术将引起生产、流通、分配和就业等领域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对生产要素进行系统性重塑,使得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地位相对下降,人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的重要性上升,继而引领产业深度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

 

立足当下,数字技术正在全方位地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推动数据成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并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组合实现对产业的渗透和赋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诞生的同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已实现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批数字创意、信息、先进制造等当前仍处于萌芽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还将进一步发展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体现出我国已经具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产业布局不均衡、规模效应难以实现等问题仍然存在,甚至可能长期存在,较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未来,我国还需进一步通过促进新兴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聚焦需要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产业,通过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从而泛在地影响生产的各个领域及环节,推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不断优化,逐步实现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落脚点和巨大潜在空间。

 

(三)以人力资本跃升为发展关键

 

尽管发展新质生产力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但它们却并非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这是因为,就科技而言,其无法成为脱离人和物而直接作用于生产的完全独立要素,随着科技与其他要素的结合愈发紧密,更加强调科技作为一种渗透性要素深刻融入或体现在其他要素之中,从而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产业而言,其是生产力各要素组合作用后的表现形式,本身不是生产力的内容,而生产力的本质就在于“人”,生产力是“人”的生产能力,人是生产力要素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人。

 

可见,高水平人力资本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将其与科技进行结合,才能发挥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发生跃升,而人力资本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

 

教育作为生产力之母,不仅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承提升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也是驱动科技得到及时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中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通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再次强调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从这一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科技、人才等多方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也即教育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过程。而“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意味着教育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基础性角色,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就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既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承担着新的使命,需要不断发挥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积极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这种聚集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筑牢基底。

 

二、职业教育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色使命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系统的通力合作,这也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内涵与使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一)通过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应当成为职业教育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发力点。

 

综观历史,不同阶段生产力质态和水平对于劳动者有着不同的要求,决定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在纺织业的广泛使用替代了原先的手工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所涉及的范围相对单一,同一条生产线上的劳动者只要求掌握标准化、专门化的生产技能,故职业教育只需高效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即可。

 

当下,在数字技术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生产组织形态从物理空间的机械化流程、流水线形式和集群化生产逐渐转向依托数字技术和数字空间的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和共享化,劳动者将与高度自动化、高智能化的机器体系协同工作,推动生产过程整体向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发展。这意味着劳动市场需要的不再是大批以简单重复性体力劳动为主的普通技能型人才,而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快速适应技术变革、具有知识迭代能力的数字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加深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快速、有系统、有逻辑地将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打造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二)通过立地式研发打通创新链条,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和内生动力推动生产力质态发生跃迁,而科技创新只有通过教育进行转化才能凸显其作用。

 

职业教育紧密接触生产第一线,通过将研究型、工程型大学的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工艺流程改造,是科技创新与生产过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称之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因此,职业教育不仅具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首要根本任务,同时也有着发现科技价值和传播科技成果、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使命。

 

职业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供给知识、技术、技能、资源或者有技术、有创新的高素质劳动者,围绕立地式研发切实解决生产一线急需的关键技术难题和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劲动力。

 

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在人才培养中主动体现科技创新的要求,将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前沿技术和规范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科技创新在职业教育中得到沉淀、传承与创新,推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深度变革。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积极求变,打破多元主体之间的壁垒,汇聚资金、人才、政策等优势资源,聚焦区域内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再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将科技创新成果中的技术技能部分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实践技能与高效生产力,主动服务企业工艺革新,有力地解决区域内产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问题,提升职业教育引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通过强调面向产业办学,形成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格局

 

产业是发展生产力的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体现,强调面向产业办学理应成为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有力之举。

 

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连接点,是职业教育诉求与产业需求得以有效表达的载体,是双方不断博弈、协调的结果,职业教育需要依托专业的合理布局来回应产业需求,实现面向产业办学。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背景下,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速度逐渐加快,从产业链分工来看,受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服务与生产一体化等趋势影响,同类型企业将集中资源挖掘自身创新优势和潜力,实现进一步深化分工与协作。从产业体系布局来看,伴随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产业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朝着先进性、协同性、完整性、开放性、安全性、包容性的方向有序推进。

 

职业教育只有真正扎根生产过程、面向产业需求,依据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谋划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才能改善我国职业教育“大而全”的专业布局思路,提升科学设计与扎根行业聚焦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大批能够适应并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人才。

 

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端和产业端各自遵循着不同的运行逻辑,二者之间较难达成紧密、直接的联系,使得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实际需求仍存在脱节、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仍存在错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无法完全凸显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产教融合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明确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以“一体两翼”为改革载体,全面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坚持以产教融合为重要抓手,在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理念共识基础上,以人才共育、平台共建的方式助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真正打破职业院校和其他主体之间的边界,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调整,形成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担当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对接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国需要切实强化职业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使命担当。通过加强产教融合一体化统筹、积极培育“数字人才”、提升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以更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加强一体化统筹协调力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在政府的引导及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引领下,我国已经逐渐推动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从发展指导理念向实际行动转变,基本形成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区域产业发展为依据,由政府主导、龙头企业牵引、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加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一体化统筹协调力度,形成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格局,继续推动产教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首先,要在宏观层面保障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融合。以区域为界限,继续以“一体两翼”为载体,做实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做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落实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战略任务,实现区域规划下产教资源的整合。强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关注,鼓励各区域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示范性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以区域重点行业、主导产业等为主体打造一批示范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弱化各区域对联合体和共同体的数量关注,保障职业教育的总量、结构、质量与当地产业需求相适配,并通过政府多部门联合出台落实产教融合政策的配套制度和操作化实施方案形成制度化保障,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为企业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形成紧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次,要在中观层面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引导职业院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共建共管共享现代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办学主体作用。一是紧盯产业需求,强化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动态调整性,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以专业对接产业,实现专业结构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相匹配,形成与产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化、集群式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二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明确各方的权、责、利,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促进知识、技能、资源的高效流动,为产业转型转化持续赋能。

 

最后,要在微观层面强调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面向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多方合作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在形式上,企业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根据自身技术需求,设立现场工程师学徒岗位,校企共同参与教学方案的制定与执行,专业课程体系要与真实生产过程相对接,从做中学,从做中教,避免灌输式教学;同时,通过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方式,切实解决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脱节问题,确保人才培养契合产业发展要求。

 

(二)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生态,积极培育“数字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关键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突破,而当前数字技术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的生产力,在此背景下,培育“数字人才”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因此,职业教育需要依托数字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积极培育“数字人才”,实现范式的跃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撑,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涌现注入人才之力。

 

首先,要树立整体的数字化育人理念。如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职业教育需要在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规划,立足职业教育本质、技术变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服务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为内在驱动,树立数字人才培养观,增强学生的数字化意识,主动与数字经济新职业、新技术、新需求相结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数字人才缺口,回应产业对数字素养的现实要求;同时,着力于教师专业技能和数字素养提升,保证数字素养贯穿其育人的全过程。

 

其次,要以数字技术赋能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科学利用已经搭建的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实时地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的需要匹配起来,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保障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依托职业教育专业谱系图与产业谱系图对接的模型,实现依靠系统自动生成职业谱系图分析、产业谱系图分析、专业与职业谱系图分析、专业与产业谱系图分析、专业—职业—行业—产业分析、专业人数统计图分析、产业人才需求分析、行业职业人才需求分析、人才供需统计分析等,动态监测和挖掘我国产业真实需求变化,为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更新,课程、教材、实践中心等建设与更新提供变化趋势总结,促进产业与专业人才精准对接。

 

最后,要以数字技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充分考虑数字技术在职业院校教学应用中的适切性和滞后性,遵循专业教学特点引入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评价反思等环节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形成数字技术有效支撑的教学模式,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技术利用率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生产过程的学习环境中强化数字化意识、提升数字素养,有效地激发人力资本的潜能,促进人力资本同与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相协同、相匹配,从而充分地释放人才活力,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提升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主动融入创新链条

 

面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创新作用愈加凸显。职业教育需要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的新要求,提升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领区域产业发展贡献绝对性力量。要注意的是,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与研究型大学不同,职业院校对接的是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以及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要求,通过系统推进“立地式”研发,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科技成果实现高效的双向互动。

 

首先,要将技术技能创新理念融入职业院校发展战略。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政策体系,前瞻性布局前沿技术;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围绕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通过政府统筹集聚区域内优质资源,打造一支可以创造高质量、高价值科技成果的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其次,要积极探索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的搭建。以“双高计划”院校为龙头,充分整合政府、研究机构、企业资源,打造区域创新网络,在职业院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构建政行企校研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创新模式。一方面,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弥补职业院校科技创新的不足;另一方面,帮助职业院校将科技研发过程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有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最后,要服务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工艺改进与创新。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的优势,围绕区域内中小微企业技术最新发展与转型升级需要进行科技创新。一方面,要重点关注企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以项目为基础推动企业技术开发与革新,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工艺改进;另一方面,借助平台优势鼓励职业院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课题研讨、技术咨询和技术转移,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能培训服务,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0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潘海生,杨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角色使命与责任担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