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林:中职学校要守好职业教育的本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7日来源:长垣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者:韩东林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时任司长陈子季曾谈及“推动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抓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升学教育。”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中职定位的顶层设计是让中职生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和科技进步,创造出彩人生。现在很多学校重视对口升学了,但同时部分学校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提出了“对口升学考什么课,我们就开什么课,其余课一律不讲”,忽视淡化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塑造。另外还有一种乱象是,极个别技工学校打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名义,学生在学校只开技能课,一些必须开设的核心素养课束之高阁。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育人目标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其实出现上述这些现象都是没有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没有守好职业教育的本。为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我谈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要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第九条“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中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高职专科为主体、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其定位在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基础、技能基础和道德基础,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如果对口升学考什么,我们就开什么,不考的一律不讲,可能学生能考个高分,升入一个好点的学校,但没有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到大学后如何能长足进步?其实学生升学也是为了促进未来更好的就业,但如果知识技能方面存在短板,那么综合职业能力该如何体现究其原因,这种行为明显是进入了功利教育的怪圈。中职学校要强化标准化意识,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引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服务好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

 

二、要坚守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孩子们要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不是短期的岗前培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教育引导。著名教育家于漪强调“教育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职业教育的结果不是仅仅为了就业,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一生过得有意义,活出精彩人生。显然只重视考试,片面开设学科,或者只重视技能,忽视核心素养课,都是有失偏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中职学校要自觉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开设课程,注重核心素养课教学,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要尊重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二者之间在教育教学等多方面既有相似相同相通的规律方法但也存在着不少有别于彼此的特殊性。中职学校可以借鉴参考普通高中办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依据职业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一些措施,但一定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尊重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培养的特殊性,切不可照抄照搬,也不宜东施效颦。否则,可能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得不偿失。比如说造成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流失或请假在家不来学校成了常态。在部分家长心目中,职业教育似乎已经成为托底教育,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行为习惯差强人意,生活方式个性十足。如果用一个标准或者一套管理措施衡量要求学生,结果大概率是失败的。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加需要我们坚持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这也是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实践),帮助树立学生信心,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对老师信赖,对同学亲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学校有不同的收获,从而降低了流失率,学校有了更好的声誉,也培养了更多社会有用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制造业强国需求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就需要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完成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就需要我们守好职业教育的本,把握好职业教育规律,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做出我们职业教育人的更大贡献。

               

作者:韩东林系长垣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