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202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栏目设置、源杂志转载量、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被全文转载的文章的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中国高教研究》等。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主要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202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三融”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职业教育质量与评价研究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质量管理新模式是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现代职教治理体系重构职业技术教育治理目标、职业本科教育要在时代机遇中实现稳中有进,以及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合作能力等角度对2024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一、栏目设置与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
(一)栏目设置概况
202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共转载了172篇文章,与2022年相比较增加了33篇。2023年共设栏目19个,与上一年度增加了1个。主要栏目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题系列栏目(42篇)、职教治理(26篇)、改革与发展(24篇)、教师与学生(19篇)、理论研究(17 篇)、 比较与借鉴(15篇)、课程与教学(11篇)、质量与评价(10篇)、职教史研究(3篇)、本期关注(3篇)、政策与法律(2 篇)。其中“职教治理”成为202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设置次数最多的栏目(11次)。
(二)源杂志转载量情况
202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172篇论文来源于42种学术期刊和《中国教育报》,源杂志数量比2022年多了5种。
从近三年的源杂志转载量来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比较教育研究》(北京)、《江苏高教》(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和《中国教育报》(北京)这6种杂志的被转载量有明显增加,使其在 2023年源杂志转载量排名中进入前列。
(三)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所转载的172篇论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有 112 篇,占论文总数的 65.1%。大多数文章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类高校(本文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有19篇,占论文总数的11%,其中来自教育部的文章有5篇,占论文总数的2.9%。来自高校的文章共有152篇,占论文总数的 88.4%,其中,来自普通本科高校的有60篇,占论文总数的34.9%,来自师范院校的有54篇,占论文总数的31.4%,来自高职高专院校的有38篇,占论文总数的22.1%。
二、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及其要素概念疏析与拓展。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始于该学科核心基本概念的分析与界定,有学者提出“工作”“职业”和“教育”这三个关键词处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位置,是职业教育学的三大核心概念。关于工作、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话语,需要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取得共识,从而促进学科建设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那么何为职业教育学?如何推进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有学者通过文献梳理,提出职业教育学就是以职业教育的理论、现象、问题、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揭示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学科。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高质量职业教育学研究范式:扎根中国本土问题,夯实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价值根基;坚持人民为中心,摆正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立场;创新和建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
树立“现代职业性”理念推进一体化职教体系建设。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理念先行,因为科学的理念往往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与先导性作用。有学者认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梳理现代职业性的主导理念,即在范畴上,体现职业范围的宽基础,专业设置应体现核心职业(群)的宽度;在横向上,突出职业能力的综合性,既重视专业能力,更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纵向上,强调职业能力的衔接性与进阶性,突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该学者提出要以现代职业性贯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通过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与系统化设计,在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培养规格、课程与教学体系、评价机制上突出“职业性”与“高等性”的融合属性,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此外,坚持以现代职业性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上,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核心职业群—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群培养规格及职业能力条目—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的流程进行专业设置;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宽基础和综合性“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上,参照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职业教育内容,兼顾职业性与学术性,基础性与前沿性,整体性与模块化;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工作过程导向与问题导向,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育;在评价考核上,要转向以人为本,突出评价的育人目标,将满足学生的个体自我发展与持续发展作为评价的标准与内容。
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政策导向,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起到重要的引领、规范、调整与指导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需要适应国家战略政策图景的发展诉求,适应现代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诉求,适应广大师生自我成长的内生诉求。然而,职业教育办学中却存在整体发展生态与现实图景异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阻滞、校企合作制度落地困难、高质量社会服务欠缺等现实困境。提出应通过改善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实现职业教育的文化适应;通过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路径适应;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办学主体的参与适应;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适应。
职业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与实践担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与实践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链接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是提升普通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普惠性人力资本,助力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全民性、普惠化、多元化、技能化、终身化和免费性职业教育理念,通过与经济建设上位协同,与收入水平中位协同,与人才培养下位协同,培育社会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为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发展道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强国的基础工程。那么何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如何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学者们进行了相关研究,有学者认为所谓“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立足中国发展需求和本土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基于中国本土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的现代化,为此,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大众的、相互协同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应包括:职业院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习者、综合全体,其中,职业院校应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政府部门应完善普职分流及职教高考,为人才选拔提供制度;行业企业应协同构建校企“工学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创新路径;学习者应切实维护个人平等机会权,为人才保障维护权利;综合全体应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为人才规划提供指导。
那么,在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过程中,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落实到具体办学上,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建立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是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打造具有组织团队化、教学研究化、职业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基;三是育人模式的现代化,通过本土实践与经验提炼,构建能够解决中国职业教育本土育人问题,具有中国本土话语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积极回应。有学者从县域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策略与逻辑进路:一是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分类”为发展路径,职业教育精准服务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同富裕,为乡村培育本土人才;二是以“在地进路”为指引,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惠式共生模式,即职业教育真正嵌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方面,职业教育为积极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三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流动”为发展进路,横向上通过制度化流动与课程化流动,推进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现代职业体系中制度化、生涯化纵向流动,助力县域学生阶层的向上流动,助力共同富裕。还有学者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角度,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适应性、深度融合性、教培并重性、横向融通性、纵向贯通性”等特质。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即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坚持高度适应性为其发展逻辑,坚持深度融合性为其育人逻辑,坚持教培并重性为其办学逻辑,坚持横向融通性为其类型逻辑,坚持纵向贯通性为其层次逻辑。
(三)职业技术教育“三融”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构建职普融通的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深度融合,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职普融通教育体系提出的初衷在于保证立德树人的教育个性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大国工匠需求,实现人尽其才的教育公平愿景,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实现双向流动与自由发展。那么何为职普融通?其内涵与本质属性是什么?有学者提出职普融通是两种类型教育双向融通,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地位层面的横向融通;职普融通是“资源共享、师资互派、课程互通与体系共建”等多个教育环节的深层融通;职普融通是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多个学段教育的系统融通。针对职普融通的本质属性,当前,我国职普融通发展中还存在两种类型教育定位不清晰、发展水平地域不平衡、横向融通不够充分、纵向融通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应通过强化顶层政策设计、完善基层模式创新、倡导教育公平理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等举措,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
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的水平直接决定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与育人实效。有学者提出我国产教融合具有以下特点: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高校参与积极性远高于企业;产教融合的合作类型多元化,包括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联合办学等;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质量评价是产教融合持续改进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产教融合面临着育人目标偏离、校企合作广度深度不够、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欠缺等问题,亟待改革优化。针对产教融合的主要问题,有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分析未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发展方向上由“聚焦区域”向“服务全局”转向;功能定位由“被动适应”向“以人为本”转向;实践路径由“二元合作”向“多元协同”转向,推动“三教”统筹与“三融”发展。还有学者提出应围绕育人目标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围绕多元协同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围绕质量与效益构建产教融合评价体系。还有学者从产教融合制度化的视角分析,提出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加强制度设计,细化产教融合的执行举措;构建产教融合的实体组织,推进产教融合具体工作协同开展;建立互动传递机制,强化多主体间平行传递与互动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参与产业合作的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主动有效供给;健全保障机制,打造积极友好的产教融合制度环境。
科教融汇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抓手,科技与教育融合进行创新发展是推进产教融合的不竭动力。那么何为“科教融汇”?有学者认为科教融汇就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在技术、资源、人才三个维度上贯通交融,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科教融汇的本质就是办学模式、育人方式与科研机制的高度融合,旨在通过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加强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赋能科技经济发展。具体来讲,一方面,将科技创新项目融入职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科研项目,在创新性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让科研机构参与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企业院校办学、企业科技创新与育人模式实现无缝对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度。然而,现实中科教融汇任重而道远,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训教学内容与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研发的实际需求脱离,部分专业的设置严重滞后,无法跟上产业更新换代的步伐。为此,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通过政策驱动促进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加强深度合作,将更多科研项目引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资源整合机制,将科技创新的思维、内容、方法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素养与能力。
(四)职业本科教育研究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制度建设是保障职业本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2019年国家开始试点职业本科教育。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及治理水平等方面引领职业本科教育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然而,职业本科教育尚属探索试点阶段,制度建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有学者研究发现,制度建设滞后于职业本科办学实践的需要,表现在:有关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学习评价等根本性的关键制度建设还远未完成。为此提出:面向平稳性发展,遵循“准入—过程—出口”逻辑,增强制度内容的系统性;面向高质量发展,提升制度建设的协同性;面向可持续发展,增强制度生成的开放性。
人才培养是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主要聚焦职业本科教育“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培养的人怎么样”等问题。有学者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应遵循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多元需求的实践逻辑,创建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与“层次”特色,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双主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专业数字化“海量”教育资源,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与综合实训基地,组建企业导师、能者为师、专职教师组成的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全力培养企业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新标准下的综合办学能力是职业本科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2021年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出台,职业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治理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面临着现实挑战,亟待自我改革与提升。有学者提出:在新标准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应以“新标准”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遵循底线,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协同治理的办学框架,通过凝聚多元办学力量,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与师资队伍,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品研发与技术革新,助力一线中小企业解决生产工艺实际问题,提升职业本科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系统化实践知识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民间社会认同度是职业本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口碑,直接关乎其社会认同度,是决定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健康长久发展的关键。有学者从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的视角研究发现,当前职业本科教育面临“职业发展前景不佳”“本科层次属性不强”“教育类型地位不高”等不良社会印象,影响了其整体的社会认同度。提出应建立“社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培育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职业本科评价标准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旨归,加强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核心的职业本科学科建设;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改变以分数导向的中考分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高考制度。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推进新时代职业 教育各项事业顺利开展,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 发展,培育社会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 制度保障。那么,何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 其概念内涵的科学界定直接引领着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的制度设计与分析路径。从制度话语 看,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 ”的体系框架。从学术话语看,有学者提出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五层内涵:功能定位更加突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改革重心更加强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路径更加依托“三教”协同创新,办学主体更加强化社会多元力量参与,服务场域更加注重支撑新发展格局。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党中央对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重大决策,经历了近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从时间维度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体系首次提出及轮廓勾勒时期、体系法律地位确立时期、现代职教体系提出及发展时期、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时期、新时代完善职教体系建设时期。尽管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40年的发展,且已初步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三大认识误区,阻碍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把职业教育体系等同于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学制导向”体系观依然难以突破;二是凸显类型特征等于让“普职”二元对立;三是解决“断头教育”等于推进职业院校升格。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应适应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与技能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类型关系明晰、层次关系完善、供需关系调整、职前职后关系协调、保障制度健全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制度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发展,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推进“三教”协同发展?有学者提出应坚持守正创新,探索中国式“三教”协同发展之路;坚持系统性思维,加强政府的统筹作用;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瓶颈问题。还有学者从政策视角分析,提出高等教育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继续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教”融合的内涵要义。提出应通过推进全国性终身教育等法规制定与出台、探索深化国家资历框架、学分银行等关键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构建面向重点群体的“互联网+”高职继融合等措施,实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教”融合发展。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实施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长学制培养。为此,五年制高职教育成为现代职业体系稳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破解传统职业教育体系“断头路”的重要举措。有学者提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一体化育人,即通过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与一体化评价,真正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五年时间内的贯通培养。其中,“一体化设计”强调课程结构的整体规划、安排与有效衔接;“一体化实施”就是按照知识与技能发展逻辑,实现不同课程的贯通实施;“一体化评价”就是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注重学生学习成果。还有学者提出要深化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其中,一体化课程改革就是以核心素养为内圈,职业能力为外圈的双圈层课程体系架构;一体化教学就是打造以项目为载体的阶梯形的教学模式;一体化评价就是凸显学生身心、学业、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增值。还有学者从实践角度提出五年贯通一体化的江苏模式,提出“五年贯通、循序渐进、通专融合”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坚持“统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紧扣学生能力成长”推进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实施,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应用、教学评价创新”深化五年制高职的教学改革,从而为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与评价研究
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等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研究发现,当前职业院校质量评价改革先后经历了局部重点评价、全面整体评价、自主创新评价、质量为中心评价等四个阶段。当前,职业院校质量评价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指标越位、方法程序化、过程价值缺位等困境,为此,职业院校评价应以主体多元、指标核心、方法优化、过程关注为导向,构建以学生发展与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重心由“办学条件”向“办学成果”转变。
还有学者从教材质量的视角分析职业教育评价,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适应性导向的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观。该质量观包括:教材的知识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职业适应性、情境适应性以及时代适应性等五个方面。在适应性导向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路径为:提高建设主体的教材素养,支撑教材质量提升;丰富教材质量标准,增强教材类型适应性;开发特色教材,增强教材的区域或岗位适应性;编制校本教材,强化教材的校本适应性;加强教材二次开发,提升教材的学习适应性。
校企合作是影响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的质量评价进行了研究,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评价就是以一定的质量标准原则,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专业群与企业校企合作共建的产品等质量要素符合利益相关者的程度与预期成效做出价值考量。有研究者提出校企合作质量评价存在协同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适切性不足、评价功能漂移定势等问题。针对校企合作质量评价问题提出应建立“愿景共塑、资源整合、过程优化、成效达成 ”四维评价模型,并从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构建、“基础+差异”的结构化评价指标开发、诊断改进功能强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以提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质量效益。
职业院校学生学业评价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职业院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学业评价存在“普教化”的表征,如,评价的主体仍以教师为主体,评价的方式仍以考试为主导,评价内容仍局限在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学业评价存在利益相关者缺位、职业化转型断层、体系化知识割裂等问题。为此,提出应建立多元协商的评价主体,创新多元场景的评价方式,拓展“课程知识+实践经验”的评价内容,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学生学业评价范式,从而以科学的评价为导向,引领职业院校更好地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如何从制度上保障职业院校质量评价的实践落地与成果成效,需要职业院校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完整的督导评估制度、开放协同的督导评估组织、特征彰显的督导评估标准与专业高效的督导评估保障,从而保障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效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备受关注的核心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2023年度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词之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指的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立足中国发展需求和本土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着力方向和重点在哪里?认识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方式上如何进一步实化?改革上如何进一步深化?体系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关于此类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将成为研究热点。
(二)质量管理新模式: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
真正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火起来”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抓牢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抓好质量管理培训和诊改,抓实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让职业技术教育真正回归教育类型划分的逻辑起点;立足我国职业教育新发展阶段、贯彻职业教育新发展理念、构建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才能不断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关于如何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亟须深入研究,必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现代职教治理体系:职业技术教育治理的目标重建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中,都把提升职教治理能力当作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国家和省(市)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中也指出,治理体系不完备、治理能力不充分,是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意义非凡、事不容缓,特别是如何健全职业教育改革所需配套制度政策、如何突破产教深度融合的难点、如何提升行业指导职业教育能力和职业证书公信力等方面的研究也将成为热点。
(四)职业本科教育:在时代机遇中实现稳中有进
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目标任务。距离这一招生目标还有最后两年,但是从职业本科院校的设置进度来看,现有的33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很难完成这一目标。职业本科的工作格局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标准如何界定?管理体制和机制如何理顺?软硬件条件如何改善?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者也将围绕这一问题加强研究。
(五)职业教育国际化,精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发展与研究方向。2023年教育部将“职业教育国际化”列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11项重点工作之一并重点部署。同时,2023年正值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重要节点,国家对职业教育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教育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未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如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认可的职业教育标准、教学资源及装备体系?如何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如何培育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如何培养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这些研究课题,将成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合作能力,推进服务“一带一路”的研究方向。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4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乐传永,汤海明,王清强.2023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基于对202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4):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