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决策。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到2025年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河南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建设目标。当前,技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动赋能建设技能型社会,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能支撑和人才保证,已经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使命。
1.职业院校是服务技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服务技能社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的关键举措和检验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激发职业教育改革活力,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挥职业院校主力军作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是技能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中指出,“坚定不移地建设技能型社会。着眼需求,提升技能的适应性,紧盯产业链条、紧盯企业需求、紧盯社会急需、紧盯市场信号、紧盯政策框架、紧盯技术前沿,提高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加大现代生活和重点人群的技能供给,加快技能教育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提高全民技能素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院校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和研发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带来具有发展潜力的技能人才,有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稳步发展,为技能社会建设发展提供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
2.职业院校是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的主渠道
建设技能社会,职业教育是主要载体,必须通过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为技能社会建设注入强大动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既包含以学校为基本教学单位的职业技能学历教育,也包含面向社会人群和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是职业院校的应尽之责,要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功能,立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造就适应科技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可是,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约2000万人,这反映出技能人才供给同产业发展需求间是不平衡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仍是薄弱环节。职业教育与培训仍无法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无法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全过程,尤其是在新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的灵活性明显无法跟上劳动者岗位交流和职业变更的频率。职业院校作为传承技术技能的主渠道,拥有丰富的技能学习资源,可以为全体社会成员学习技能、发展技能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平台。因此,在技能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注重全社会成员技能的形成和个体技能的终身发展,助力人人学习和拥有技能。
3.职业院校是弘扬工匠精神风尚的主阵地
技能社会建设的内涵是实现“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全民性是其突出特点。《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提出,要“引导社会转变观念,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崇尚技能指社会形成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是技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环境。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观念,从而以正确的劳动观念指引个体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助力建设技能社会。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弘扬工匠精神之职。通过寓工匠精神、技能宝贵等观念于理论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培养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和职业观,破除“重知识、轻技能”偏见,形成崇尚技能的思想观念,激发个体积极参与技能社会建设的内在驱动力。进而提高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认可度,增强各主体参与技能社会建设的主动性。
作者:董险峰,系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技能河南’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研究”(立项编号:2021SXHLX1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