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为培养支撑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者,整合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社交式学习等新概念和实践方式不断涌现。然而,唯论文、唯分数等陈旧的评价观念与评价模式对于学生拥抱这场学习的变革形成了显著制约,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与创新。
从单一测量到多维互动:教育评价与时俱进
教育评价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教育评价近百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具导向下的测量评价,强调评价者的技术性角色。评价者应用测量技术开发标准化工具,对学生智力、学习能力等进行测量;第二阶段是目标导向下的描述评价,强调评价者作为学习水平的描述者,对学生学业达成度进行呈现;第三阶段是决策导向下的判断评价,需要基于教育评价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与资源配置挂钩;第四阶段是价值导向下的建构评价,它认为前三阶段评价存在严重弊端,如管理主义倾向明显、过分强调科学范式等,强调评估者应扮演建构者、协调者角色,在融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多样化的发展诉求,在互动与协商中完成评价。
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的教育评价方式同时存在于各国不同学段的教育中,都对教育教学的过程优化和质量保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通常具有压抑性,只关注学生具象知识的习得,却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社会情感。只有更加强调教育对人所具有的启发性,并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才能通过对话式互动和建构性评价,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和思想解放。
以生为本:理论引领的教育评价改革方向
唯论文、唯考试等刚性的教育评价,极大束缚了学生的天性与创造力。教育评价结果成为筛选学生、奖惩教师、分配资源等举措的重要依据。学生为考而学、为分数而学,在漫长的被动学习中丧失了兴趣和内驱力,也消减了积极性和创新性。
如何让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是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从改革方向上看,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进步主义认为,评价应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成长过程,而非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纸面考试和论文评价,因为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将教育视为“生活”、视为学生“经验的不断改造”。建构主义认为,评价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他们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主人,因为适宜的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个性特点而设计。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评价不能“整齐划一”,应当全面呈现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和发展路径。项目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育评价应当依托学生协作的项目,强调对其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创新教育评价的建议
为真正实现学习的变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在实践层面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形成若干可参考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教育评价全方位、深层次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以“立”破“唯”,倡导综合性评价。教育评价的内容应当不仅包括学生的学术成就,也应将在第二课堂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社会情感能力等都纳入评价范畴。应当通过项目式学习、口头报告、团队讨论等多样化评价方法,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
二是着力于对学生的指导支持,开展诊断性评价。评价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更不能将评价作为工具,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给予学生指导和支持。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周期性调查机制,以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定期倾听学生声音,摸清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情况,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阶学习、整合性学习、师生互动学习、迁移性学习提供实证基础,为教学设计优化和课程建设创新提供指引。
三是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强化增值性评价。评价不能只看绝对水平,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增值。可通过长期追踪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变化,识别出具有较高成长提升度的个体,并运用多层次线性模型、倾向配对评分等方法,挖掘影响其能力水平增值的关键因素。教师应根据增值性评价的结果,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是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个性化评价。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在线互动记录等,识别学生的学习模式、优势和弱点,形成每个学生的评价画像,帮助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自适应学习技术可以根据学生在过程性评价中的表现,精准推送个性化的测评题目和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整体而言,评价改革创新需要系统规划、持续投入和多方合作。只有政策制定者、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评价改革实际落地。
同时,还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改革落地策略。由于评价改革影响较大,不能“一刀切”,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院校层面,都应考虑“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并给予“老人”选择新办法的自由权;二是改革经验的定期总结。由于评价改革政策仍存在一些相对模糊的表述,因此应当持续跟踪和总结院校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及时分享;三是改革与督导并行。“五唯”是顽疾,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久久为功。可定期开展教育评价改革执行成效评价,针对改革推进缓慢或改革执行存在较大偏差的单位进行深入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评价体系。
作者:王传毅,系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23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