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国:如何深刻认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30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立国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这是对教育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准确判断,对于建成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教育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认识

 

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是对于教育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认识论。

 

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历来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个关系,涉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涉及对教育基本性质的认识和发展教育的基本方向。近代以来,对于这一问题产生过不同观点,有人主张“教育万能论”,把教育看作救国救民的唯一希望,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性质;有人主张“教育独立论”,认为教育要超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之外。这两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从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来看,它们是片面的。其理论基础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们要么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将人看成可以脱离社会而随意加以培养的人;要么以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为基础,将美好社会的实现单纯寄托于人的高尚道德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上。从其方法论来看,都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看待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么将教育看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么将教育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发展隔离开来。这些观点作用于实践,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即没有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条件,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根本不存在天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存在一个能够超然于社会之外的教育,也不存在一个可以单纯被教育随心所欲加以设计和改造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具体阐明了关于教育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基本主张,不仅把发展教育事业看作一种奋斗目标,更是当作一种实现革命与建设事业总目标、总任务的重要手段。这次全国教育大会概括提出教育的三个属性,是党关于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最新认识,既从理论层面深刻阐明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属性和本质规律,又在实践层面对于教育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

 

对建成教育强国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对建成教育强国具有根本指导意义,教育强国的内涵与建设路径体现了教育属性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强国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科学内涵,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具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体现了教育属性的基本方面,思政引领力等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民生保障力等体现了教育的人民属性,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等体现了教育的战略属性。

 

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高等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和幼儿园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园长)负责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治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坚持教育的人民属性,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教育的战略属性,要求我们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要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发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作用。同时,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教育的三大属性是内在统一的整体

 

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整体。其中,政治属性反映了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和育人功能导向,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对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价值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障;人民属性反映了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与最终目标,是人民性、社会性在教育领域的实现,由教育发展水平、教育政策与资源配置方式等决定和体现,同时对教育发展政策及其实现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宗旨与目标;战略属性体现战略重点、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以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机制为前提和基础,对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实现形式也有重要影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教育强国建设的五对关系。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要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握世界教育强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更好地服务我国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李立国,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部-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文见《深刻认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4日 15版)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