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职教思路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1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陈正;韩烨

世界教育之窗

 

  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当前德国、日本等国正在经历着老龄化加速的过程,人口结构由此发生变化,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和直接的影响。德日两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应对举措与实践值得关注。

 

  1.“银发社会”的挑战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德国15岁及以上的劳动力人口约为4351万,其中男性为2282万,女性为2070万,这个数字占德国总人口的52.4%。德国已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预计将占总人口的21.6%。可见,德国的人口老龄化已比较明显,且程度有继续加深的趋势。2040年预计将比2021年增长15%24%2070年预计将增长57%65%。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步入老龄化阶段,199465岁以上人口超过14%,进入老龄社会。此后,老龄化率持续攀升,根据日本内阁府新发布的《高龄社会白皮书》,截至2022101日,日本总人口约为1亿2495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3624万人,老龄化率达到29.0%。相较而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3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15.4%,较2020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政府支出看,德国和日本的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支出等开销随老龄化的加重而上升,其中德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处于筹资与给付的两难困境,养老金入不敷出、代际负担加重,劳动人口减少造成的税基短缺是根本原因;从消费看,德国老龄化降低了消费在GDP的占比与消费增速。在社会保障支付费(养老金、医疗、福利等合计金额)中,日本的“高龄者关联支付费”(年金保险支付费、高龄者医疗支付费、老人福利服务支付费以及高龄雇佣继续支付费合计)在2020年为831541亿日元,占社会保障支付费的62.9%,且呈逐年增加趋势。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面向老年人服务的健康顾问和体检医生、疗养院从业者、家庭护理师等需求激增,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须关注。尤其,德国和日本依赖护理的老年人群显著增加。在德国东部以及农村地区,医疗分支机构、保健中心的分布密度不足西部发达区域的60%,专业的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随着老龄化加剧而越发严重。在日本,约半数的老年人会发生摔倒骨折、老年痴呆、精神衰弱问题,而且从市町村受理的咨询和通报调研看,出现不少看护者对老年人身体、心理造成伤害以及放弃护理的现象。

 

  为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引起的社会角色转变,老年人继续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德国和日本的老年人都需要通过学习活动丰富内心世界,并满足其相应的人际交往需求。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厅调查,预计到2025年,约127万家日本企业将因管理者高龄化、业务能力强的后继者不足,而面临破产或停业的危机。

 

  2.职业教育的举措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德国和日本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协同企业基于结合市场实际需要不断充实老年继续教育,并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以减轻对人才数量的依赖;同时重视护理、心理咨询等服务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德国专门从事养老护理的人才从2012年的44万余人增加到了2022年的62万余人,取得了良好成效。

 

  加大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

 

  政府在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和为相关职业教育提供财政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承担职业教育经费,为学徒提供津贴和培训成本。德国根据《联邦老年护理法》,对相关职业教育培训的机构和学生支付适当的培训津贴。根据《公共服务学徒集体协议》支付方法,学生在培训第一年领取1141欧元的培训津贴,在培训第二年领取1202欧元的培训津贴,在培训第三年领取1303欧元的培训津贴。2021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支出约为18亿欧元,州和地方财政支持约为84亿欧元,保障了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的运转和发展,为更多年轻人提供了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此外,截至2020年,老年护理领域的工资增长15.6%,健康和护理领域的工资增长9.8%,总体而言,专业护理人员的工资发展明显高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工资发展,总体增长6.8%,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进入养老护理行业。

 

  自1995年以来,日本相继出台《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高龄社会对策大纲》《高龄者雇佣安定法(修订)》等政策文件。一方面,建立了高龄者继续雇佣制度,规定高龄受雇者可根据自身意愿,与企业管理者持续签订雇佣合同到70岁;另一方面,逐年增加用于改善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在高龄者就业收入、健康福利、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研究开发和国际社会贡献等领域增加一般会计预算,并鼓励民间资本团体参与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

 

  进一步发展护理专业

 

  高质量的护理保障是未来德国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人口和流行病学的发展以及护理结构的变化正在改变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德国强调进一步发展护理专业,使其更具吸引力。劳动者职业行动能力的提高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和产出值。德国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职业人才的质量,其主要措施包括四方面:一是德国职业教育育人系统有独立的法律基础和监管机制,如新的《护理职业法》已于20201月正式实施;《护理职业培训与考试条例》确立具有全德统一约束力的教学与考试标准;《护理职业教育经费与统计条例》建立护理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及经费管理机制,明确全德护理教育相关统计工作制度等,明确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确保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权益。二是德国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灵活的职业教育机会。依据2021年的数据,德国共有各类职业学校约1200所,各类职业培训企业约42万家,共有126万学徒接受各类职业培训。这些学校和企业提供了广泛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培训项目,涵盖了各行各业的职业领域。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职业教育机构中,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适合的学校和培训企业。三是德国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注重帮助学生获得社交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四是德国还会通过职业培训、灵活调整就业政策的方式,提高难民劳动力转化率,来为养老护理行业大量补充青壮年人才。

 

  强调实践和技能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的高质量就业提供重要保障。一是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技能培养,使学生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学生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企业中,深入参与实际工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得养老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立即适应职场要求,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职业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联邦私人医疗服务提供者协会是德国最大的私人社会服务提供者倡导团体,参与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实施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培训方向紧密契合养老护理实际岗位需求。

 

  “大康养”方向的兴起

 

  在德国的护理服务领域,有老年护理、健康和疾病护理等职业。这是针对老年人和老年病患者的专业护理人员,并不是普通的护士。人口的发展正在改变社会,护理需求和护理结构在不断变化,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变化。近年来,德国逐渐兴起“大康养”方向专业,以培养更多护理人才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20年,德国共有5.73万名学员开始全科护理培训,且培训人数逐年增加。老年护理、保健护理以及保健和儿科护理的培训课程被合并为新的全科护理培训,具有统一的“护理专家”专业资格。新的全科护理培训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全日制专科培训课程,在护士学校进行指导,并在各个护理部门的培训机构和其他设施进行实践培训。主管当局根据相应法规向培训提供者及学校支付补偿性拨款。面对老龄社会护理服务领域人才短缺问题,日本通过优化职业教育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予以解决。如,西日本短期大学开设了“社会福祉科”,旨在加深学习者对老年人的理解及人际沟通,掌握老年常见病的居家护理方法。京都大学专门职大学院医学研究科设立了“社会健康医学”专业,构建了医疗统计学、医疗伦理学、环境生态学、健康促进行动学等专业方向。各教育主体在强化“家---医”多方联动的基础上,融合了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服务等内容,致力于培养复合型、研究型高层次医疗康养人才。

 

  “循环教育”的理念普及

 

  在人生100年时代,生活方式及职业选择被重新定义,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成为老年人的共同追求。基于20世纪70年代经合组织提出的“循环教育”构想,即教育与工作、休假等社会活动交互开展,以劳动经验为学习动机提高教育成果。201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面向循环教育的扩充意见》,提出完善大学“循环教育”机制,构建职业专门学校与产业界联合培养中老年就业者的教育训练制度。结合教育训练给付制度的建立,劳动者完成指定教育训练后,由政府支付部分听课费,以促进在职者主体能力开发及其职业形成。各大院校积极提供在线课程和继续教育学分证明,支持中老年社会人士继续在职业学校、大学学部及研究生院进行学习。

 

  3.可资借鉴的国际实践

 

  (一)持续加大对养老护理等领域职业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职业能力

 

  应加大对养老护理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财政、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这就需要完善《老年教育促进法》《老年教育条例》等政策保障,并且扶持从事养老服务的中小企业发展,围绕包括交通安全、学习教育、社会参与等在内的“高品质健康养老”,打造让老年人安心从业、顺心生活的社区服务圈。目前,存在一些年轻人不接受职业教育、不愿意学习职业技能等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属于低端教育。为此,一方面,可借鉴日本办学经验,转变对“只有职业院校才能实施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拓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类型,利用普通高校资源开展职业教育,开发符合老年人学习特点以及需求的教育项目或课程,逐步形成积极容纳老年人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人才需求出发,鼓励各地政府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养老护理类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向家政、养老、育幼等相关领域专业倾斜。包括加强老年医学和医疗护理专业建设,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强沟通、高技能且了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护理方法的医疗康养人才;注重心理健康咨询专业建设,突出针对老年人心理咨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加强“智能+”养老服务专业建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数据和优化解决方案,强化智能医疗和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形成重视职业技能的氛围,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养老护理职业教育中,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从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人才质量红利,构建技能型社会。

 

  (二)加大养老护理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切性

 

  德国《老年护理职业法》中提出,护理和健康领域的教师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在专业要求上,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确保专业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标准的同时,为应对未来发展,要理解《可持续护理——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提出的护理可持续性内涵,以及灵活掌握数字医疗的技巧。在跨学科能力上,养老护理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工作,还涉及人文关怀、法律伦理、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应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能够整合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在实践能力上,理论课教师(硕士)需要从事护理工作至少2年,实践课教师为医院或护理门诊或养老院的护士或护理人员,接受过培训且工作2年以上。可见,为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建立专门的师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三)加强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

 

  应扩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提升养老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力度,并发展养老服务研究生教育。日本甚至在此理念下打造了“专本硕博”全覆盖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德国提出护理评估分级标准,丰富了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等养老、医疗、护理等领域的专业,重视对护理服务专业人员的分类职业培养与培训。此外,德国和日本还在这一领域推广学徒制,并鼓励全社会参与养老产业,打造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依托职业院校和养老机构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作者:陈正、韩烨(分别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领导与管理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0月31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