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形成的载体和平台,其发展和完善取决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稳定的良性关系有助于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合作效率,但校企关系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动态性特点,以适应外部环境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从全局的、整体的和战略的高度来规划发展,善于利用和处理好高校与企业间冲突、合作、对话、共赢的关系,化解两者间异质性要素的排斥反应,促使两者间交集、共鸣地发生,推动两者交融共生,解决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在实训基地构建实践中二元对立的问题,实现利益动态博弈下的效率追寻。
一、理念先行:系统发展,产学合作,需求导向,互动共赢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要转变二元化的对立思维,在共轭理论指导下树立实训基地建设“十六字”理念;系统发展、产学合作、需求导向、互动共赢,通过对话交流让校企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产业攻关中成为协作伙伴。
系统发展强调系统主体的复杂性以及主体间的协调互动。实训基地建设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并且会受到市场和区域经济政治环境等多方耦合因素的影响,有着复杂的驱动力系统。要本着系统发展的理念,从整体全局的高度协调系统各要素统一认识,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切实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中介等各主体的驱动力,从而形成驱动系统发展的合力。产学合作强调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要遵循“教育”和“产业”的双重逻辑。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在本质属性、组织结构、项目管理、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要求同存异,深化合作。需求导向强调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功能定位不仅要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还要对标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互动共赢强调通过对话、尊重、理解和信息共享,健全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在校企双方各自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双向赋能、双向服务。
二、实践路径:“四个融合”实训基地构建模式
“四个融合”实训基地构建模式是以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共轭关系为出发点,以共赢作为产教融合系统发展目标,通过平衡好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与矛盾,整合与优化配置各种组织资源,形成实习实训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基地建设不断更新和提升的闭合循环架构,实现系统持续向善向好。
1.建设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实训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桥梁,其建设目标要兼顾教育和产业双重需求,尤其是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和研发资源的需要。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的是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发展依靠的是知识和创新。作为人才供给方和技术服务方,职业本科院校必然要把企业需求置于重要地位,依托实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行业人才岗位需求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建设沉浸式的工厂化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实施各类实习、实践、实训项目和教学培训服务,助力学生和企业员工操作、管理、协作、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他们与职业岗位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发展;实训基地还需根据区域重点发展行业需求确定科研方向,以企业对新技术新技艺的需求为重要依据,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应用科学和技术知识研究,联合企业攻关生产一线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合作的动力,促进校企关系的良性发展。
2.实训内容与职业能力相融合
职业本科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能够再现复杂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其实训内容也应强调职业导向性,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展开。传统的实训课程和专业课程、能力课程脱节,只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但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应不仅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解决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还应同时具备运用扎实得多学科理论知识和通用技能系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实训内容要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通用技能培训相统一,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通过实践训练扩充学生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合作、协调、创新等能力。另外,实训内容要力求多样化以面向不同的培训对象,针对在校学生、企业老员工、新入职员工等不同的生源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训项目;同时,不同职业因其工作性质和职责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实训内容也应具备个性化特点,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3.实训教师与企业导师相融合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要提升实训基地的效能,必须拥有一支经验丰富、融合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双导师”教师队伍。现有职业本科院校的投入机制和评价机制很容易让学校及其学者在优渥的条件下禁锢于“资源依赖”,懒得走出书斋,不想动脑筋、想办法从地方和企业获取发展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教师要走出单纯象牙塔式的理论建构误区,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在服务企业的同时积累经验;高校要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校企互聘协同育人机制,让企业人员“走进来”,让高校教师“走出去”;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实践导师和职业导师,推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和科研攻关。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各尽其能,高校教师要发挥理论功底扎实、专业能力过硬的优势,企业导师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双导师”要根据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需求、新形势联合开发技术技能实训项目,开展专业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实训文化与行业价值相融合
传统的实训项目往往只注重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忽视了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和价值观教育,而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不能只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具备行业职业道德。行为主体之间的交际与互动始终在文化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下进行。实训基地是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使两种不同的文化兼容并蓄、优势互补,有效促进校企间深度合作机制的形成,使学校与企业从供给和需求的不同角度产生协同育人的内生动力。实训基地要把实践锻炼与价值教育相结合,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企业文化精髓,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把行业精神价值观塑造融入实训项目培养目标中;实训基地建设在设计风格、设备布局等方面符合行业标准,最大程度还原标准化、规范性的企业工作和生产环境,真实场景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生产性特征,学生在工作场所学习中,接受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品德;实训导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行业价值的核心要素融入日常教学,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有理想守信念、敢担当讲奉献的高技能人才。总体来说,实训基地建设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作者:房洁
来源: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9期《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路径研究——基于高校与企业共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