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2国部长相聚中国天津,对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理念、愿景、倡议和行动达成共识,发布《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天津共识——32国部长宣言》(以下简称《天津共识》),意义非凡。《天津共识》共同愿景中提出“投资技能就是投资未来”,强调技能培训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技能是对未来经济的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快速演变,AI、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智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催生了诸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愈来愈表现出强耦合性。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及劳动者素质的提升,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由创新驱动引领。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速度却未能跟上产业转型的步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处处长潘思纳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平行会议上指出,全球约8.37亿年轻人缺乏中等教育水平技能,同时根据基金会2024年的调研,10个年轻人中就有7个缺乏数字相关技能,特别是在STEM教育不发达的国家表现尤甚。
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的不足加剧了企业用工的困难,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对于个体劳动者来说,虽然就业机会广泛,但由于技能与市场不匹配,无法实现充分就业。
《天津共识》高度重视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把技术创新作为开启产业升级大门的钥匙,并倡议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优化教育培训内容,解决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
技能适配:夯牢就业稳定的基石
《天津共识》把技能培训视为对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投资,传递了一个重要理念——技能培训不仅能提升劳动者当下的就业能力,更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各国需要认识技能的价值,建立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投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师资培养,从课程研发到实践基地建设,全方位提升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为经济的长期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发展,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将更容易被数字化和智能化所替代,因“数字失能”而引发的失业风险愈发明显。
《天津共识》关注技能培训与就业市场的适配性,强调技能是劳动力市场的硬通货,提出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与分析,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技能培训内容。职业院校要重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校企共研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毕业生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有效提升就业质量与稳定性。当技能培训精准匹配市场需求,劳动者就能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为经济发展注入稳定动力。
国际合作:提升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技能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数字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差异。技术技能水平高且能快速拥抱数字经济的地区,凭借创新能力和高效生产,吸引资源集聚,经济发展迅速。如美国硅谷、中国深圳,凭借在数字技术技能方面的强大基础,发展成为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极。而技术技能落后、难以跟上数字经济步伐的地区,产业竞争力弱,经济发展滞后。
《天津共识》积极推动区域间在技能培训领域的合作。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各异,技能培训资源也不均衡,通过区域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区域内部成员国之间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学分互认、教师交流等合作,促进劳动力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优化技能资源配置。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合作提升区域技术技能水平,共同开发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项目,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潮流,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人才支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天津共识》坚持通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在国际合作的共生系统中,各国政府是产能合作的协调者,需要发挥引领作用,搭建合作框架;企业是产能合作的主力军,需要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陷阱,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拓展国际市场;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的“孵化器”,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多元主体各展所长、相互协作,才能汇聚强大合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化,实现各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绘就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蓝图。
作者:谢永华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15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