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思政引领力”作为“六力”之首,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论断的丰富和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下,要将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快人工智能驱动思政引领力的提升,为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精准滴灌”内容供给体系。精准而有效的教育内容供给既要保持思政教育的本质属性,又要深度融合前沿AI技术,将传统教学内容创造性转化为数智化教学资源,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范式转变,打造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思政内容生产体系。创建基于智能匹配的思政内容共享平台,采集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开发思政语料训练大模型,智能生成动态思政教育资源。当学生登录学习平台时,系统通过双向精准匹配自动推送与其年级、专业、兴趣等特征维度匹配的内容。通过AI影像技术对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等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建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域共享。创建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内容推送机制,当学生在教育平台搜索相关问题时,平台能够自动弹出对应答疑解惑模块,并推荐延伸学习。创建基于算法优化的思政内容个性化供给方案,推广“AI学情分析师”的应用,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学习实践和网络行为数据,对学生情况进行精准分析,智能动态调整思政教育资源素材库,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持续优化个性化推荐算法,避免“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推动思政教育系统性挖掘、动态性重构与精准化供给。
打造“多维沉浸”思政教育智能生态系统。把红色热土、文化厚土、创新沃土等教育资源转化为智能思政教育场域建设动能,以数字技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生态系统,营造智慧学习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与亲和力。打造智能化教学模式,完善传感器设备、多媒体设备等智能设施,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时调整思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开发实时助教系统,通过AI教学辅助实现全流程服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拓宽沉浸式体验空间。依托“文化+科技”技术优势,打造多模态感知教学空间,通过语音识别等触发历史事件全息重现,搭载“云课堂”“云思政”等平台,建设数字孪生思政馆,形成课堂内外联动、虚实空间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思政教育场域。延展实践型思政课堂,聚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建设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在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常态化打造“党建+思政”移动教学舱和智能实验平台,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建立“全息画像”动态评估机制。把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新目标系统嵌入思政评价体系构建,形成智能评价模式,为思政教育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创建学生成长新档案,全景式采集课堂表现、社会实践、数字足迹等数据,横纵向追踪和全过程动态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搭建全周期成长档案库,实现从“群体画像”到“个体画像”的迭代升级。探索效果评估新模型。设计涵盖知识掌握度、价值认同度、行为践行度、情感投入度、网络素养度等的评价指标,探索建立“思政指数”,通过情感计算模型、人机交互技术等对教育效果进行量化分析,科学制定涵盖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干预方案。引领反馈机制新变革。创建“AI+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中心,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动态监测思政教育数据和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自动生成区域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报告等,搭建一体化思政教育反馈机制,以新理念、新技术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持续创新。
作者:鲁良,系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18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