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彬 蒋芝英: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5日来源:《教育与职业》作者:鄢彬 蒋芝英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在新发展格局下,党中央再次强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既有新意义,也有新内涵。各级政府、职业院校、社会各界都需要深入理解并把握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和逻辑,以明确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确立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科学路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意义

1.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首要意义就在于托举新发展格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

第一,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育打造一支数量庞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而培育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关键又在于广泛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类型,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新时期科技创新的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创新教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过程当中,为我国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可以预见,随着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持续增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也会不断加快。

第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中初级和中级技能劳动者数量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不仅加剧了我国社会的结构性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新发展格局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实用适切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2.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释放内需潜能。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释放我国社会的内需潜力,充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能。

第一,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中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化解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关键又在于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更是支持我国全产业链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除了体现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之外,还体现在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方面。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支持企业技术更新和迭代的作用,从而提高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拉动内需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国内大循环,消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在国民消费体系中,居民消费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关键在于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和民众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在促进劳动者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不仅可以改善我国社会的就业结构,帮助劳动者群体获得就业本领,还可以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高质量就业的能力和资格,最终达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拉动内需的目的。

3.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满足新发展格局下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近年来,国民经济领域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加速了人力资源市场中职业岗位的变迁,一大批新职业、新岗位应运而生,促进了全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自我发展需求持续释放,使得教育需求日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体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理应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上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这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价值。

第一,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非正规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格局中,职业培训一直是弱项,一方面造成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征弱化,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劳动者难以充分享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对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适应性,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责,可以通过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引职业培训进校园,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培训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动职业院校办学社会化、开放化,面向社会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为劳动者实现就业技能进阶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劳动者的非正规继续教育需求。

第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需求。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终身教育不仅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成为民众普遍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加快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融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机会、更多元的教育渠道和更便利的教育条件,使得各年龄层次、各文化层次的群众都能享受到我国职业教育建设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需求。

二、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内涵

1.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基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受普通教育影响,未能充分凸显职业教育本身的属性和特征,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首先应正本清源,牢牢抓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类型不同的教育这一本质特征,立足类型特色的基点来寻求改革创新的路径和策略。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色的关键点。

第一,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是强调以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征,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鲜明反映。以能力为本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围绕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体系,着重培育训练学生解决生产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二是注重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迁移能力等。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促进就业既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合理调整专业,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匹配的育人体系。

第三,以服务为宗旨。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方针,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承担起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先进文化传播等各项社会职能。以服务为宗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职业教育要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专业服务等方式为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动力;二是职业教育要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尤其是在近年来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全面深入推进的形势下,职业教育要积极作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用人需求培养人才。

2.构筑多元办学格局,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内核。实现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是《方案》提出的重大改革发展目标。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下,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公办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绝对主导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一元化办学格局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构筑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第一,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构筑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首先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上,除了各级政府以外,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主体都可以举办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通过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不仅可以充分激发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弥补公办职业教育的不足,还可以完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增强职业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是办学格局多元化的重要表现。促进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元化,就是要在继续夯实公办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同时,探索多样化的民办职业教育形式,以及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形式,促进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百花齐放”。现阶段我国已经发展出了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成功模式,未来还应继续在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上改革创新。

第三,推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经费投入多元化是办学格局多元化的重要保障。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下,教育经费投入高度依赖公共财政,不利于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筹集。新发展格局下促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就是要在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来源,充分利用企业资金、社会捐赠、民间资本等来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实现公共财政与社会资本的互补,使职业教育事业建设发展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

3.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要求。跨界与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出特点。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的规律,突出职业教育跨界与融合的特征,促进职业教育多维融合发展,实现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第一,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由此需要构建高水平复合型、创新型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独立发展、两线并行的教育体制。新发展格局下,普职割裂的教育生态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推动普职融通势在必行。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首先要打破普职壁垒,持续推进并深化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合作,以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这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接受复合性学校教育。

第二,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产教融合是我国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特征,在产教融合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适应产业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将促进产教融合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关键是要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构建教育教学体系,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以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型职业教育。

第三,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书证融通是我国职业教育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实现书证融通,既是职业教育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对接,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内容融合,促进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与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统筹组织、同步实施。

4.提高办学开放水平,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不论是构建多元办学格局,还是实现多维融合发展,都要求职业教育开放办学,开门治学。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需不断提高办学开放水平,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开放水平。

第一,提高职业教育区域开放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新发展格局下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应加快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开放水平,首先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区域开放化水平。所谓区域开放化,一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开放,如东西部地区之间;二是指同一区域内部的职业教育开放,主要包括城市与县域、农村地区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开放化,就是要实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育人开放化,鼓励不同区域间的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资源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有序流动,使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人。城乡之间的职业教育开放化,就是要统筹同一区域内城市、县域、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城市职业教育服务和资源向县乡下沉;同时,城市职业院校要吸收更多农村地区学子,在更高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基本要求。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同样需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办好国内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持续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就是要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理念举办职业教育。一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形成职业教育国内国外一体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梳理总结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全球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让中国职业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格局,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守正创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

第一,增强服务意识,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定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的根本目的,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应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纲。不论是在体制创新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必须以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效能为总目标。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的结合度,坚持面向人力资源市场规划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布局,切实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群技能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第二,增强质量意识,以内涵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是职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体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在办学和育人过程中始终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摆在突出位置,以内涵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加大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建设更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持续改善办学和育人条件,夯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软实力建设,大力建设智慧校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三,树立人本观念,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建设教育教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更好地在全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中贯彻落实好这一根本任务,关键是要在全体教育工作者头脑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使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展开,保障教育体系始终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建设导向。

2.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制度,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第一,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国家资历框架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基石,在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整体质量、打通不同教育类型与学习成果、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教育部应尽快成立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研制国家资历框架结构和模型,制定资历框架等级的通用标准,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基本思路、实施蓝图和技术路线等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要加快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推广,在职业教育领域内部先行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以此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二,加快“学分银行”建设。“学分银行”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也是国家资历框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学分银行”建设,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协同。一方面,教育部应尽快组织教育界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学分认证及转换的标准,并围绕学习成果认定、存储、积累、转换的全过程建立基本流程和制度框架,明确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沟通衔接的规则标准。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快区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信息中心的建设步伐,完善“学分银行”平台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模块,建立健全个人学习账户和机构账户的管理办法,确保“学分银行”正常运行。

第三,加快建立多元共治新格局。多元共治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应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加快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共治新格局。全国各职业院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院校领导体制,明确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的职责,规范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确保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充分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院校治理结构,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区等主体的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

3.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开放化。推动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是《方案》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放”是一个核心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应深化教育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开放化。

第一,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广泛采用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模式,在办学和育人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形式,可以适应不同地方的产教融合需求。例如,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法人主体,创建“前校后厂、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实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也能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除此以外,职业院校群与行业企业群共同构建职教集团,大范围整合校企资源,校企共同承担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集团内部实现知识链、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四链融合”,丰富校企一体化内涵。

第二,强化区域合作,推进跨区域联合办学。前文已经论述,我国的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含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就前者而言,我国应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建立省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机制:一是可以由省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跨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建立省级职业教育联动机制,实施强强联合,以强带弱,促进职业教育资源要素跨省流动;二是可以依托职教集团、人才联合培养、教学交流合作等平台和项目,带动跨省校际合作办学,为教育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就后者而言,应提高统筹层次,一体化规划市、县、乡的职业教育发展,充分整合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资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推进城乡职业院校联合招生,推行城乡职业院校教学一体化。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不仅要立足国内,更要面向世界,配合党中央做出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首先,我国要充分吸收先进的国际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在移植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做好“本土化”工作,打造与我国国情、社情、民情、学情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其次,国内办学实力雄厚的职业院校,要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事务,主动寻求机会与国际优质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大派遣教师出国访问、进修、考察的支持力度,积极聘请外籍教师来华任教;加大对学生海外实习、游学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国际交流活动。

4.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方案》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总体趋势,增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第一,加强调控和引导,健全专业设置论证审核机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调查、研究、论证、审核工作是否科学、严谨,因而增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构建完善的专业设置论证审核机制是前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应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发展方向。在设置和调整专业之前,应组织院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深入企业以及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加强研究、分析、研判,避免盲目上马、跟风设置专业。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行业组织、教育研究机构、地方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咨询服务功能,依托专业机构的专业能力和市场经验,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行论证和审核,形成政府指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联动机制。

第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匹配度。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业变革与分化加剧,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建立更加完善和灵活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机制建设工作,建立行业和产业人才供需数据、技术技能需求数据发布制度,为区域内各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提供信息支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则应在专业建设中承担好主体责任,加强专业预警,增强专业调整机制的灵活性、前瞻性。一方面,要建立涵盖专业就业对口率、专业满意度、专业社会认可度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期评测形成专业调整预警机制。另一方面,要抓住招生和就业两个关键环节,对招生低迷、对口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应及时缩减规模;对生源充足、对口就业情况良好的专业,则应适时扩大规模,保障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协调一致。

第三,建立新建专业扶持制度,对接新兴产业建设新专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高度关注产业领域的新发展趋势,建立新建专业扶持制度,对接新兴产业建设新专业,增强专业建设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随时了解产业界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结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与地区新兴产业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在专业结构、专业比例以及招生规模上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在师资、经费、设施、教具等方面给予新建专业足够的扶持,促进新建专业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形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策略,也是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谋划。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大举措,需要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凝聚全社会共识与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跃升。

 

本文已经发表在《教育与职业》2021年第12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