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勇 郝天聪:贯通培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区域实践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30日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作者:刘克勇 郝天聪

摘要面向“十四五”,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重要的发展目标。自1985年我国实施五年制高职教育以来,江苏走出了一条以不断提高适应性为逻辑主线的特色发展道路,可以为深化新时期五年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具体而言,以适应性为特征的江苏五年制高职办学经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诉求,二是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三是适应高层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总体目标,并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点要求。追本溯源,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并非全新概念,其核心要义在于,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的适应能力。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制高职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由此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的重要一环。回顾江苏五年制高职办学历程,也正是沿着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这条逻辑主线先行先试、持续探索、砥砺前行,在办学过程中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区域,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提升职业教育供给质量,最终走出一条具有鲜明适应性特征的特色发展道路。对江苏30多年来五年制高职办学经验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可为“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起到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一、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诉求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实质上是一种揭示变化的理论,其最大的作用在于“预警功能”,即警醒人们:当高等教育的“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包括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功能,以及治理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与要求,从而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职业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存在的职业高等教育逐渐获得合法性。

(一)普及化进程中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自2002年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等教育系统和一系列高等教育活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就包括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众化阶段改变了以往精英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受众阶层,为社会生产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如今,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各阶层将会提出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将扩大到8~9亿人;从温饱不足到实现全面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比以往更加强烈。有学者基于对人口变动的趋势预测,指出未来3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到2050年,尽管18~22岁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下降至6586万人,仍有3500多万人的增量需求。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使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等教育资源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需要充足的资源供给。但要注意,尽管当前在规模上我国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还未能形成支撑普及化的体系和结构。由于在规模扩张之前缺乏对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在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中随之而来的便是高等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当前,正处于普及化初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沿袭大众化阶段的组织和结构框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的资源配置尚未均衡、平等。这一矛盾直接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在劳动力市场中,“招工难”与“就业难”两种现象同时存在。高等教育需求扩大与资源供给不充足、不匹配的矛盾愈发凸显。2020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就业劳动力市场对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能人员用人需求缺口较大。从供求对比看,对具有不同技术等级或者专业技术职称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2.182.172.122.1。高等教育资源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将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资源的供给绝不仅仅是规模数量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和结构的适应性供给。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重要组成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视域下教育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破解高等教育普及化下需求扩大与供给不足的矛盾,需要从增加结构性供给入手,即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招生,进行五年学制的人才培养。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五年制高职积极向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对农村学生敞开怀抱,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包容性和全纳性。有研究表明,五年制高职学生中来自县城以下的农村生源占比80.08%。通过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相对匮乏的农村学生提供技能学习机会,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进而获取相应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拥有更多实现“出彩人生”的可能性,也提高了教育公平程度。此外,五年制高职还体现出显著的社会效益。接受职业教育对个人而言是习得技能、获得薪酬回报;对社会而言可以降低教育公共支出的边际成本,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数量,提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而提升社会就业质量。五年制高职也为在普通高考中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学生群体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条件,接受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可以继续深造,可以更早地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学其所爱,展其所长,不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职业教育吸引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于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焦虑。此外,五年制高职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对于提升劳动者素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激发内需潜力、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等均有重要意义。面向“十四五”,为深化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教育新需求,需要统筹谋划五年制高职发展规模与速度,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二、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是揭示其特征的关键内核,也是判断其适应需求能力的重要标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愈发明显,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

(一)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结构的逻辑关联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基于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受新古典经济增长阶段的物质资本投入边际递减规律的理论影响,人力资本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优质人力资源供给在本质上取决于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匹配程度。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的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的关系,包括时间、空间以及层次的多维关系,是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结构是指在教育体系框架内,各子系统和各部分之间的构成、组合和结合形态与方式,包括宏观层面的教育布局结构、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和教育体制结构,以及微观层面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教师队伍结构等。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都是经济增长的供给侧要素,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能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否则将会降低职业教育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发展系统,理论上应该高度耦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在宏观层面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要与区域产业布局相匹配,在微观层面则主要体现为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关联。

(二)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五年制高职布局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一个地区的分布、组合方式以及区域之间的联系,综合表现为职业教育资源在空间层面的整体规划,是在一定时空内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状态,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特征。亦即,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并非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动态调整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过程中,尤其需要回应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基于上述理念,江苏五年制高职坚持需求导向,秉承系统性发展思维,坚持统筹推进,立足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顺应区域经济和人口发展周期,因地制宜地建立规模动态调整机制,坚持特色化、动态化发展,结合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惯习、人口特征等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根据最新统计,江苏举办五年制高职的院校共有133所,在校生规模达到273643人,在13个设区市中,平均每个设区市有10余所学校。具体而言,为遵循五年制高职区域规模与经济发展需求、人口需求之间的动态发展规律,江苏结合各设区市常住人口分布情况、教育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投入状况和现有高职教育布点等因素,新增、调整、停办一批学校。如,人口超过100万且无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县(市、区),未来5年初中生源平均增长率较高的地区,考虑新增学校;与当地高职院重复度高、办学条件较差、连续多年降分录取、录取人数占分配计划数比例较低的学校,采取调整开设专业、招生计划数和停办等措施,逐步解决局部区域高职教育举办学校过度集中、人口大市或县布局空白的问题。此外,“十四五”期间,江苏计划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级市)先行先试,探索建立独立设置五年制高职院校,从而提升规模布局的变化趋势与需求的匹配程度。

(三)基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五年制高职专业结构

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往往会引起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江苏五年制高职秉承“适应变化、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控制总量、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进行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首先,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基本原则,做好产业调研与论证,深入岗位层面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通过预警、改造、新增、停办等方式对原有专业结构进行动态的优化调整,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改造专业,根据业态或岗位需求变化预警并整合专业,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予以撤销停办。再次,优先发展契合各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五年制高职专业,尤其是适合长学制培养的专业,如学前教育、护理等现代服务类专业。同时,各设区市依据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举办学校实际办学基础能力,统筹调控、调优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布点,避免专业同质化、泛化发展。最后,江苏五年制高职格外注重专业群建设。在工业4.0时代,智能化生产与运营程度大幅提高,极易引起产业的变化。而一个产业的发展变化,往往带来一组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某个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因此,要基于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的发展逻辑,重建专业组织架构,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以此实现专业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跨岗位流通性和适应性。

三、适应高层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2019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颁布,该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回顾江苏五年制高职办学历程,同样沿着深化类型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断摸索前进。江苏五年制高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21世纪初得到了快速发展。最初的发展是广泛借鉴学习发达国家职教模式和办学经验,博采众长。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五年制高职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渐明确了自身定位。经过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江苏五年制高职总结出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办学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五年制高职成功发展道路,其最根本的优势就是聚焦长学制贯通式技术技能人才的“特色培养”。这既是五年制高职办学的生命线,更是高层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益探索与有效实践。从学制上看,这种一体化发展思路解决了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脱节问题;而其更重要的优势在于,通过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校企合作方案、就业指导等,形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合力。

(一)明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五年制高职与传统三年制中职、三年制高职都有显著差异。五年制高职主要满足的是特定产业对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这种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短短三年就能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对某些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言更是如此。例如,机械制造类、建筑类、语言类、医护类、学前教育与艺术类等需要“早期培养”“长学制培养”的专业,普遍成为江苏五年制高职重点设置且进出两旺的专业。这种起点更早的长学制贯通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学生从初中毕业起即进入职业生涯探索阶段,有较强的可塑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掌握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

(二)强化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开发

五年制高职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贯通,对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技能进行整体设计并统筹安排。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中高职分段培养(3+23+3)相比,有较好的教育效益。其一,学生就读五年制高职不存在高考的过渡期,其全部学习过程都是新教授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贯通有效避免了高考冲刺复习阶段的重复学习,也避免了中高职课程学习内容的脱节。其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置,摒弃了旧有“三段式”课程设置的弊端,使公共文化基础课更加具有职业导向,克服了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能力培养脱节问题,也减少了学习时间和内容的重复浪费。其三,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基于对工作岗位任务与能力的科学分析与整合,系统性更强,可以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宽厚,技能学习更加扎实,职业素养与职业信念更加坚固。

(三)通过长周期合作真正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将“共同体”定义为“忠诚的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而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最高形态,是利益共同体的升华,即经由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而最终达到的一个制高点。校企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思维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既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理想形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校企命运共同体除合作利益以外,更加强调文化和情感因素的稳定作用。五年制高职作为一种长学制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能够天然地与合作企业建立更加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义利统一、情理交融、开放包容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情感共同体以及校企文化共同体,强有力地推动校企协作育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四)面向区域输送“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

评价五年制高职是否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最终还是要落脚在五年制高职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上。有研究显示: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35所分院中,有29所分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其中4所分院的就业率达到100%,且这种良好的就业形势已经持续多年。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就业多以本地为主,充分彰显了五年制高职办学对于本地人才需求的支撑作用。在对口就业率方面,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对口就业保持在较高的水准,明显高于高中后三年制高职。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五年的长学制培养,学生可以形成较高的专业认同和身份认同,从而进一步验证了五年制高职在应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力。

总而言之,五年制高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推进职业教育类型教育改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十四五”时期,江苏五年制高职将继续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目标,守正创新,扬长避短,深化长学制贯通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质量与内涵,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提供可行路径,为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3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刘克勇,郝天聪 .贯通培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区域实践,2021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