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型教育视野下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一)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
高职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应用性。高职教育的知识来源、传播和应用皆为实践,知识形成与积累遵循“生产实践——技术创新——理论支撑”的路线逻辑,与企业知识生产高度融合。二是职业性。就职业宽度,应用型不如学术型;但应用型高等教育更具有职业深度,也就是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更强。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并不彻底否认学术型高等教育职业性,也就是说两者都有职业性,但区别在于程度强弱及表现形式不同。三是高等性。与中职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职业深度和职业宽度上,都体现出高等性特征,不仅因为人才培养的高规格,而且高职教育还要承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等教育职能。
(二)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类型教育属性与定位要求和决定着高职教育机构深层次思考自身的教育定位和职能,引领着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受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高等性等类型特征主导,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应该秉持就业导向、知行合一、注重素质、终身发展等基本理念。
1.就业导向理念
高职教育必须树立就业导向理念,培养学生掌握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关键技能,形成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当然,就业导向不能窄化为以具体的某个工作岗位为导向,也不等同于就业目标,而是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尊重人的社会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人才培养与劳动就业相结合,根据就业综合需求构建职业教育模式,形成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2.知行合一理念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和直接,需要坚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学习,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注重素养理念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比学术型高等教育更强,因此开发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涵育学生职业素养,综合提升学生就业体现的精神状态、职业道德和能力水平。“高职教育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涵育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素养提升贯穿人才培养实践全程。”
4.终身发展理念
高职生职业能力本身具有发展性特征,应遵循人的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两个规律”开发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终身发展理念来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可迁移能力,以帮助高职生具有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持续更新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坚实基础与可持续能力,持续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
二、类型教育视野下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自成体系是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类型教育实施。展望新时代,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需以类型教育属性定位为起点和指引,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化改革,构架完善上下贯通、左右融通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推进高职生职业能力开发与提升。
(一)评价改革,推行“职教高考”制度
建立和完善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相契合、有助于职业能力提升的评价体系,其中最关键举措就是实施“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制度着眼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类型差异,不再仅仅以文化素质评价高职教育生源,通过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模式,明确考试内容和生源对象的差异,充分体现与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
目前已经有不少省市针对普通高中生源和中职生源在春季开设了高职“单考单招”等方式,但由于招生学校有限、招生专业较少,无论是规模还是开放程度,都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职教高考”。从类型教育视野出发,必须加快推行“职教高考”制度。当然,这一制度的探索与实施,并非易事,主要是无法组织统一性的专业技能考试,而且不同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可比性,无法给考生赋予可普遍流通的分值。但是,从国际经验看,实施“职教高考”制度并非不可能,比如瑞士早就建立比较完善的职教高考制度。当然,由于两国的教育基础性制度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别国的具体做法,可是我们不能放弃这方面的追求和探索,而是必须坚定信心,加大探索力度,寻求合适途径,逐步推进高考制度体系的类型分化,将之作为建立和完善符合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职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突破口,以教育评价导向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提升。
(二)书证融通,实施“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是国家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育训并举,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与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实施“1+X”证书制度,学生在获得“1”(学历证书)的同时,可以取得“X”(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种证书相互衔接、相互融通。“1”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是基础和主体,“X”遵循技能形成规律,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发挥拓展作用。
当然,“1+X”证书制度并非仅仅面向高职生,同时面向的还有中职生、本科生和社会人员等等。就高职院校而言,实施这一制度,有利于推进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相契合、专业标准与产业标准相对接、知识学习与技能获得相融合,深化“三教”改革,更好培育和生成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提高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可以在专业教学标准及学历教育教学实践中吸纳和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的更为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促进专业课程考试评价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的统筹安排,有机整合认知发展规律与技能形成规律,补齐学历教育在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上的“短板”,更好开发与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三)融合培养,全面提升技能素养
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保证职业活动完成的两种紧密相关的事物,是高职生职业能力的两大构成要素,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职业活动对象,决定着职业活动成效。理想状况下,两者应该同等重视、融合培养、并重提升。但审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实实践,存在着职业技能片面重视、职业素养培养效果欠佳的不良倾向,将两者处于“分离”培养状态。因此,高职院校亟需树立融合培养理念,加快构建融合培养体系。
在融合培养体系构建中,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同等考虑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材、师资和环境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融合培养条件,将职业素养提升全面融入职业技能培养,让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各就各位、各自发挥应有作用,同步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最终推动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四)健全体系,贯通职业能力发展通道
高职生职业能力提升应该秉持的终身发展理念要求职业教育领域必须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培养体系,为职业能力不断发展铺设顺畅通道,创造和提供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学生要想接受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必须通过“专升本”的方式转换到普通教育体系。虽然已有省市“3+2”(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分别培养3年和2年,毕业时发本科院校文凭)“4+0”(高职院校培养4年,毕业时发本科院校文凭)等多种方式的探索,致力搭建互相衔接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探索还是局限于两种教育间的融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难以实现。虽然国家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但成效并不显著。总之,我国职业教育仍未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体系,仍然依附于普通教育,这不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终身发展理念。职业教育要成为一种教育类型,首先是要在内部理顺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建立自成体系的内部升学通道。自身内部断层的职业教育是无法真正确立起类型属性的,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终身性职业教育体系。要架构从初等、到中专、到专科、到本科、到专业硕士、直到专业博士的层次健全的学制结构,通畅各学制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进路。同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体系中各学制层次之间,还要能方便转轨和沟通。通过上下贯通、横向融通的培养体系构建与完善,既能满足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拓展高职生就业创业本领的需要,也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加快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节选自《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