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是对所认识事物的解释和说明。目前学界对产教融合的内涵大致有如下几种认识:一是认为产教融合是培养人才的途径、方法。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是一种教育方式;二是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理念、制度或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世界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理念,其内涵经历了从人才培养模式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再到教育与生产的交叉制度的演变,也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三是认为产教融合是发展目标、手段或战略。产教融合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诉求,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是破解产业和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抉择。实际上,事物的内涵,既包含对客观事物本然状态的描述,也包含了研究者的主观理性认知。所以,对事物内涵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拓展和丰富的过程。与已有认识略有不同,笔者认为应把产教融合作为一个大理论来理解,它分别是教育理论、经济理论和社会理论。
一、产教融合是教育理论
产教融合是教育理论的依据在于它对教育发展起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首先,产教融合是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理论。什么是产教融合?在学术话语角度,它是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为了推动技能养成与发展而进行的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活动及合作关系;在政策话语角度,产教融合目标在于“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使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由此可见,培养技能型人才,解决人才供求矛盾,办好职业教育都要依靠产教融合。显然,产教融合定位解决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或主要问题。就此而言,产教融合是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理论。需要指出,该理论具有实践性。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联合办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产教结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阶段的校企合作,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换言之,产教融合理论并非停留于书面的理论,更非虚无缥缈的乌托邦说辞,而是已在实践中指导和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它提醒我们要正视产教融合理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其次,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也是办学规律。在人才培养方面,基础教育是普通文化教育,培养公民。此阶段的产教融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也借助产教融合。其着力点在于借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融会贯通。至少对研究型大学来说就是如此。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依靠、也只有依靠产教融合才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技术水平。由此,走产教融合道路显然并非职业教育可自选的道路,而是其必选的道路;产教融合并非是给职业教育增光添彩的外部辅助性要素,而是融入职业教育骨子里的内部核心要素。在办学方面,国内高水平高职院校都是把产教融合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办学各方面,方以成就学校的阶段性成功和成熟。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存在“离开产教融合能把职业教育办得成功”的实践。恰恰相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职业教育成功国家的共同规律。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本质上就是产教融合制度。最后,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属性,也是类型教育的特征。就前者来说,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这主要是通过培养优秀职业人才,使其充分就业来体现。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也只有依靠产教融合。否认这一点,职业教育就并非真正的职业教育,或者只能是虚弱的职业教育。换言之,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属性的根本体现。因此,产教融合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职业教育的属性。就后者而言,如果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什么差别,那么,产教融合是区别两者的核心指标;如果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需要产教融合,那么,产教融合对普通教育来说可能是辅助添加剂或次等重要,对职业教育来说则是核心配方药或首等重要。当然,可能有研究者对此观点并不认同。这里要强调的是,普通教育关注“知识”,职业教育关注“职业”,这决定了后者势必在更大程度上仰仗产教融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
二、产教融合是经济理论
判断一个理论是否经济理论,一个简单易行的标准是该理论是否发挥经济效应,即能否对经济发展起作用。产教融合理论显然符合此标准。首先,产教融合能够推动城市发展。谈及大学对城市的作用,美国波士顿“128公路”和旧金山硅谷的成功经常被作为经典案例。前者的成功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后者则仰仗斯坦福大学。但与其说波士顿“128公路”和旧金山硅谷的成功有赖于大学,毋宁说它们有赖于大学和企业的联姻,而这恰恰是产教融合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可能中央政府正是看到了产教融合对城市、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才提出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上述两例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产教融合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的例证。其次,产教融合能够让产业界从高校中获取知识和技术。在过去,经济增长和发展依靠投资、土地、制度等,在知识经济的现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技术和文化等资源。大学(包括高职院校)毫无疑问是生产高深知识、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机构。克拉克·克尔对大学的由衷赞美说明了这一点:“它在维护、传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在探索新知识方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它在服务先进文明社会的众多领域方面所作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很明显,通过产教融合,产业界一方面能从大学获取知识、技术和文化,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能与大学协同生产新知识,研发新技术,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再者,产教融合能让企业获得人才和市场。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这是无需论证的常识。通过产教融合,企业一方面能从教育系统获取人才资源,推进自身发展。有些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正是基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和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的经济视角去考虑,它们希望提前宣传企业文化和介入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结果也如它们所愿。另一方面,企业能获取市场资源。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把产品(或设备)供学生使用,能让学生在工作中偏爱使用某种产品,还可以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甚至能将学生发展成为企业潜在客户,以此赢得现在和未来的市场。综上所述,产教融合不仅有利于城市发展,而且能使产业界和企业受益,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产教融合发挥了经济作用,可视为经济理论。
三、产教融合是社会理论
产教融合属于社会理论在于它能够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首先,产教融合对促进人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直接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更多地反映为人的现代化,体现为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它主要通过教育,尤其是专业教育来实现。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型人才经常遭受诟病,原因之一是学校没有意识到要开展产教融合来培养人才。结果,毕业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难以契合企业的需求,高层次技术人才“一工难求”现象长期存在。而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和高职院校把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任务和途径。实践中,产教融合已被证明能够有效解决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关系方面,产教融合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关系,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的内部管理关系,以及师生关系与工作关系之间的区别。由上可见,产教融合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有积极作用。其次,产教融合通过促进知识革新间接推动社会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两种知识生产模式基本形成了共识。它们分别是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提出的“模式1”和“模式2”。“模式1”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主要依靠大学专业学者生产知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知识如何发展”等主要问题的判断及相关行动主要依靠大学专业学者,其固守的主要是知识的理论价值导向;“模式2”是指由来自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学者组成科研团队联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是以追求知识的应用价值为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高校与企业通过产教融合从事知识和技术生产符合“模式2”的特征。因此,产教融合可视为一种知识生产模式。在现代社会,知识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产教融合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综上所述,把产教融合视为社会理论的观点是成立的。
作者:方泽强,黎旋
来源: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