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是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建设统领职业教育的关键一环;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统筹设计、系统引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突出特色、夯实类型教育基础,立足实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路。它的颁布实施,对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提供了基本保障,彰显了职教类型教育的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019年,国家颁布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要从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政府主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向企业参与、特色办学的类型教育转变;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即完善学历教育和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建设,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等。近一个时期,围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职教20条要求,国家出台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举措,陆续印发了涉及1+X证书制度、促进产教融合、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30多个政策文件;绝大多数省份也陆续出台了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地方配套政策,以及推动系列政策落地的具体措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示精神;落实职教20条关于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等要求,指导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自2019年底以来,教育部分3批陆续颁布思政、语文、数学、艺术等10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并同期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既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阶段。对健全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基础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
育人之本,莫如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因此,职业教育应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在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两类课程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育人作用。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融通、紧密配合,共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
(一)公共基础课程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的基本途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和要求,思政、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10门公共基础课程涉及领域广泛,覆盖合格公民基本素养的诸多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中,物理、化学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对学生形成基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等,实现可持续发展作用关键。这些课程教学时间长,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课程设置排序优先,需要从第一学期按照实际学时连续开设,并且要开足开齐开好,凸显其在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思政、语文和历史三科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开设好思政课程,做好价值引领。以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标准为引领,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语文、历史同样属于意识形态属性强的课程,也肩负着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参与的核心素养,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三门课程既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共同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筑牢学生思想政治根基。
(三)其他公共基础课程结合学科特点发挥特色育人功能
专业课程也承担着课程思政的功能,实现两类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领域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然而,与专业课程更关注培养特定行业领域、特定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不同,英语、信息技术和艺术等公共基础课程学科特点鲜明。彰显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学科特色,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轴,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职业精神,发挥学科本身独特的育人功能,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观的统一。
例如,英语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中外优秀文化,形成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认知及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客观认识,拓展国际视野,逐步形成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从而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坚定文化自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信息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但要遵守信息法律法规,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懂得合法使用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而且要具备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他人的信息隐私,以及公共信息安全;同时还要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负责的行动能力。艺术课程标准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以“鉴赏”“实践”等形式,突出职业教育艺术课程的实践特性。
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既注重了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又体现了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以更好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育人功能。
二、课程标准建设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关键一环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没有课程标准就难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国关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持续推进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标准建设,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014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大中小学应“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建设成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标准完善了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
教育部于2014年和2017年先后启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案以及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物理与化学等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2017年教育部集中发布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重点介绍了230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及136个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标准等系列标准,分别对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顶岗实习等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标志着我国基本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与2017年集中发布的一系列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相比,2019年底以来中等职业教育10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课程标准建设的空白,实现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从无到有的质变,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成为推进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以及“三教改革”的基本教学文件。
(二)课程标准明确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规范
规范科学地组织实施教学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在不同地区的公共基础课程实际教学中还存在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压缩课程学时,以及课堂教学多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略学生的学,不注重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等问题。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6个方面,明确了教与学的规定性要求,将标准规范落实到教学内容,落实到教师教育教学行动上。更为关键的是,课程标准以围绕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而设计,体现了学的主体性。如,数学课程标准,在集合部分确定学生需要学习的集合的内容要求,即集合及其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运算三部分,并给出明确的教学提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使用集合的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的研究对象,逐步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相对具体到现阶段数学知识相对抽象的过渡。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要求以及给出的教学提示等,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
(三)课程标准确立了公共基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
没有标准难以评判质量高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进行描述。每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都围绕核心素养确定了两级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是毕业合格性考试命题依据;水平二是参加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命题依据,解决了近年来有些地方和学校开展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工作但是缺少国家学业水平标准的问题。课程标准以明确的学业质量要求,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等提供了依据,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未来可以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开展更大范围的学业水平测试,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探索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评价模式和机制。
三、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不可忽视对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否则会使学生发展后劲不足。2008—2009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数学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指导了10余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实践,对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近年来,一方面,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科学文化基础、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升学机会和条件。同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也激发了学生更加强烈的升学需求。原教学大纲理念、知识体系与新形势、新需求已不相适应,有的内容已相对陈旧,亟待研制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以标准的颁布实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提供支撑。
(一)统筹设计,系统引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中等职业学校10门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同样需要系统设计。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统一确定了由课程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6部分内容组成的课程标准框架体例,确立了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的开放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以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改革课程教学的思路等。每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根据学科本质,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规范引领一线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改革创新课程内容,探索教学和评估等的新方式新方法,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配套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则统筹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安排,合理确定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在保证公共基础课总学时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前提下,继2013年增加公共艺术课程之后,进一步增设历史课程,优化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统筹公共基础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性设计。
(二)突出特色,夯实类型教育基础
与普通高中有关课程相比,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既有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共性要求,又有职业教育教学的个性特点,其共同之处在于两种教育的此类课程都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差别之处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应体现类型教育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除了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上与普通高中体现差异之外,主要通过在课程结构模块中增加职业模块或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安排上渗透职业教育元素,通过设置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注重与专业课程衔接配合等途径,有机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以课程标准建设为基础,多方式、多途径体现类型教育特点。
(三)立足实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和升学并存,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课程,特别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文化课程承担着沟通普通教育、构建立体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任,既要服务于就业也要为学生升学创造条件。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调整部分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如适当降低数学、英语等课程难度等,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课程标准合理对接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兼顾解决部分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升学与就业的个性需求,通过增加课程,优化课程设置,以多样化课程的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既服务于经济社会需求也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每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水平二是学生分类考试的依据,以此保障学生顺利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开辟通道,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是教学规范,更是国家制度,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是底线性要求,需要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贯彻执行。同时,具体到不同地域、不同职业学校,以及不同专业,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立足实际,创新实现的方法和路径,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检验并持续完善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标准的运用与转化能力。以标准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17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王扬南.全面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