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1日来源:中国教育学刊作者:田鹏颖 单旖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调整和改变,但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始终是我们党的育人初心,始终是教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所在。

一、立德树人的历史地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德育统领这一育人主线,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作为教育之魂,随着时代背景的变换也在丰富和升华。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横向拓展,放置于党的教育思想的开阔视野中深刻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纵向延伸,深刻体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进程中,立德树人的历史地位。厘清新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教育究竟要立何德”“树何人这样的根本问题,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突出的价值意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困难、教育落后,全国5.5亿人口中80%为文盲,小学和初中入学率仅有20%和6%,对旧中国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教育体制迫在眉睫。1949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强调指出应该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工农干部和工农青年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以适应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就成了当务之急。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党的德育工作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作用是引导人们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突出了这一阶段立德的主要任务是在政治方向上又红又专的政德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局面渐趋平稳,教育发展迎来新契机,立德树人重要地位不断凸显。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南和制度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随之而来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激烈碰撞,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方针,意识形态领域亟须正确的价值观予以积极引导。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政策呼之欲出,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等,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育人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明确育人思想和教育目标。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把德、智、体、美等教育结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突出了这一阶段教育培养三个面向四有新人是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

21世纪初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德育与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和紧迫。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到党的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了这一阶段所立之,逐渐向思想领域、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多维度概念融合,丰富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外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明确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明确和深化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地位。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把四育提升为五育,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和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体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明确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意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改革,不仅仅只关注,更要将目光聚焦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英才。

二、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教育是国之重器、立国之本,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创造性地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而立德树人育人思想作为新时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蕴含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价值逻辑,只有充分认识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才能以广阔的视野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精准把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中国之治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2019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擘画中国之治宏图,具有里程碑意义,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体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明确了立德树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确保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立德树人为 中国之治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第一,立德树人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世界背景下体悟这一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体会我国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结合个人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行动自觉,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中去。第二,《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重视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着力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中华人文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通过立德树人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在坚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涵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治国理政新实践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和全局出发审时度势,把精准扶贫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是治国理政新实践。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性的,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除穷根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教育扶贫的薄弱环节在精准扶贫的扶德、扶智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把立德树人融入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当中引领梦想用心扶德,点燃希望精心扶智,扶贫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手段扶人,而扶人的根本是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六个下功夫的立德树人方法论要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修身之要在于修德,修德之深在于修心在加强品德道德修养上下功夫,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在增长知识见闻上下功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将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燎原计划”“春蕾计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与扶德”“扶智的立德树人工程深度融合,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和内生动力。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只有精神脱贫才是真脱贫、脱真贫,而立德树人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成就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助人扶德自强、扶智自立。在全面考虑到扶贫对象的基础上,立足乡村教育,协同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结构化立德树人共同体机制,在充分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基础上,破除其贫困观念的障碍,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为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合力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我国自古就有有教无类朴素的育人理想,坚持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系列论述的思想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人民性在新时代我国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创新发展,也是我们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年梦圆,千年寄望,保证教育公平的重点在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用立德树人中国范式育人思想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入中小学的思想道德育人、科学文化知识育人和社团社会实践育人等各环节,共同推动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突出中小学德育实效,人无德不立,育人根本在立德,德育涉及思想、道德、心理以及情感等多层次,是系统而全面的育人工程。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在育人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摆脱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树立大德育观。全面提升中小学智育水平,不光注重知识的宽度,还要重视知识的深度,在智育的同时避免过度功利化的唯成绩、唯升学论,深化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和学识,通晓天下道理。增强中小学体育锻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锻炼不仅关系学生个人身体发展,还关涉国民整体健康素质,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完善学校体育育人工作,开足开齐体育课,认真落实每天校园体育活动1小时,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补齐青少年因体质健康水平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短板,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切实提高中小学美育化人,美是纯洁的道德,美育是对人类创造出的璀璨文明的继承与发扬,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着力增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全国教育大会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内涵,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提出五育并举的总体育人要求。以劳立德、以劳健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不仅让学生实际参加劳动,学会劳动,还要在劳动中深刻体会其意义和价值,懂得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遵循《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四个坚持为方法论指导,促进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落地、落实、落细,有效兼顾和平衡城乡与区域、学校与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切实推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为我国办好现代化教育,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提供助推合力。

三、立德树人的现实选择

()打通立德树人一体化衔接壁垒,搭建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以深邃的教育发展思想和深远的战略布局,为立德树人育人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打通立德树人一体化衔接壁垒、实现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理清了思路、找准了目标、明确了路径。

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向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着力提升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科学回答了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面向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问题,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多面的、多元的,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要始终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成长需求为导向,以确保最终培养出认识有高度、知识有深度、能力有宽度的新时代精英。

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性。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贯穿于各教育类别和各个学段的始终。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共识,坚持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始终统一于、服务于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立德,立信仰信念、立社会公德、立个人品德;树人,树能、树技、树识,不仅关注人才培养一体化中德育育人的整体性,还要整合大中小各教育学段资源,在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培养路径等要素上做到连贯性。同时,还要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家庭、社会、政府和学校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横向贯通、纵向链接的教育共同体,打通大中小立德树人一体化衔接壁垒,形成目标统一、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整体。

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的系统性。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要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形成大中小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维度,上下联动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针对不同教育阶段,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有步骤由表及里地、有方法由浅入深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青少年自身发展特点,搭建大中小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育人课程体系。在课程标准和国家统编教材方面,统筹建设,及时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修订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形成教材教学方向一致、学段衔接紧密、关键素养突出的大中小教材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研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的大中小教育体系,避免出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实践两层皮现象。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打通大中小各学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补齐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短板,把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盘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专门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标志着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内涵发展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已行进至深水区”,《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供了规划书和路线图。

育分回归育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高擎立德树人大旗,开启育人方式改革新征程,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从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向全面育人的素质模式。把立德树人作为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核心,突出德育时代性,在健全人格、滋养性格、完善品格上下功夫,在普通高中构建德智体美劳新时代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协同发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完整和个人整体发展。五育之间融会贯通形成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合力,尤其要在健全体育、美育和劳动育人三部分的具体教育实施上花心思、下力气,开齐开好与之相关的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配足配强任课教师队伍。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各个育人环节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关系,必须补齐抓实五育之间的育人短板,否则整体育人的效果和力度将大打折扣。

要我学转向我要学。高中阶段正处在从未成年走向成年、初步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阶段,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正确引领尤为重要,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对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对标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育人功能,把育人为先、德育为主、能力为重,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落实到课堂上,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把堂变为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全程育人功能,课堂是连接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的桥梁,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成果,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思维引领启发式教学和教研深化实践的体验式教学,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同向同行。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合作育人功能,育人的实现方式不仅在课堂上,还体现在教材书本里、课程安排上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推进各环节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把水灌满把火点燃。基础教育改革发轫于高考改革,传导至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意味着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重中之重,不再是虚化弱化,而是强化细化。对教育的执行者——教师的育人要求也由双基(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最新的高中课程标准里,提出的教师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职责,要求新时代教师队伍,要因事而化,转变育人理念,因时而进,调整教学重心,因势而新,改进教学方式,促进课程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改革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标杆,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点的授之以鱼,转移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授之以渔,由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能力转变到着力提高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对标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开发学生潜能。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实施自主选课选班,整合校内外各种有效资源,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两大教育阵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灵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直抵教与学的本质,教书育人不再是把水灌满,而是把火点燃


作者简介

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博士生导师;

单旖旎/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八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