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伟民: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及保障研究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6日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作者:尹伟民 孙健 李德方

产业学院是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境突破的创新实践。江苏省南京市在区域性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在专业建设紧扣产业发展、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深度融合、实践教学紧密依托合作企业、人才培养评价多维综合、师资交流双向互通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经验。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有序发展需要完善区域政府部门统筹与激励、行业组织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多元协同等保障举措。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仅依靠职业院校是不可能完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需要产业部门广泛参与,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合作办学。产教融合既是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实现路径,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产业学院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产业学院建设是职业院校寻求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通过更新合作理念,完善合作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内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内涵

产业学院也称为行业学院、企业学院或专业学院等,其建设发端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2007 2 月,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校内二级学院——物流产业学院,这是目前国内最早文献记载的产业学院。而后,广东中山等地也开始区域性产业学院实践的探索。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这为职业教育产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指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当前,学术界对产业学院的称谓和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看法,有文献认为,产业学院是院校与行业中的重点企业通过相互合作、政产学多方共同参与而建立起来的立足生产实践、培养专门人才和服务特定行业的校内二级机构;也有文献将产业学院看成是一种结合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联结人才供给方的学校和人才需求方的企业的纽带。尽管称谓和内涵尚未统一,但是,对产业学院的功能和作用,基本形成一致看法,普遍认为产业学院能够打破传统校企合作中资源利用率低、效益低、办学质量水平低等瓶颈的束缚,能够更加彰显企业的意志和利益,能更加充分地反映企业人才需求,增强企业深度参与的内在动力,从而助力职业学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本研究认为,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既不同于传统二级学院,也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项目。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是指由职业院校牵手政府、企事业单位,以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资产联结或契约为纽带,通过院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实施深度合作,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并拥有独立运行机制,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的产教融合育人联合体。

(一)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产教融合育人联合体,承担着职业教育市场化办学过程中改革的重要任务,契合我国国情和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办学方向。产业学院组建目的在于寻找学校、行业企业的共同利益,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结合,高效整合学校、行业企业等各方资源,达到产教深度融合,从而产生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最大限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二)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通过组建产业学院,根据产业和教育的需求,可以在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紧密贴近产业,实行全面统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了校企合作走向更紧密的合作。

(三)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是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创新途径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新路径。通过组建产业学院,充分发挥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各自的优势,以协同育人为方向,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产业学院创新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与传统的校企合作关系相比,产业学院成员通过资产投入或协议,构建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明确管理决策、资源投入、利益归属等事项,以保证产业学院高效运作,显著提升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整体来看,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必然涉及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而要协调多元主体之间利益诉求,就不能采取传统的运行模式,有必要突破固有产教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困境,将产业学院引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优化校企合作绩效。产业学院具有服务区域产业,汇聚各方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价值。因此,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实质上是通过多重权力合理配置来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分担和价值共享,将多元参与主体纳入校企合作过程中,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张力的相对平衡,从而达成校企合作利益最大化,提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水平。

 二、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路径

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不尽相同。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作为案例样本。2016年以来,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教育厅等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采取了对接南京市主导产业体系、高标准规划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创新专业学院管理体制等系列举措推进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轨道交通学院、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金陵宝马学院、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智慧农业专业学院、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非遗学院等多所产业学院。目前,共计在建职业院校产业学院15所。在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建设理念,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共建机制和项目牵引、系统推进、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模式。首先,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内容和要求,按照顶岗实习、实训实习等不同需求,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改革,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工学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通过探索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第三,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机制,探索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实训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增强办学装备水平与基础能力。在南京市政府部门推动下,南京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探索并凝练出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多方合作办学模式和多元融合性专业群发展模式,其主要的建设路径和发展经验也清晰可见。

(一)专业建设紧扣产业发展趋势

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瞄准产业需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支持和推动产业发展作为行动起点,面向南京市各区域现代产业规划和布局,依托自身优势专业,整合产业学院合作企业的各类资源,建设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专业,真正实现了“通过产业学院把生产链和专业群结合在一起”。通过强化跨界融合,依托产业学院平台,整合专业之间、校企之间的人财物等资源,实施专业融合和融通,强化产业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应度和满意度。同时,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围绕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规格,着力打造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以ICT产业学院为例,它是为了适应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更好地满足地方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由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南京中兴信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为了培养5G人才,南京高职校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础上进行专业拓展和革新,开设了5G 信息安全专业方向,校企合作全面培养 5G人才,双方共建包括但不限于“通信专业”“大数据专业方向”“网络安全专业方向”等校企合作班。此外,由南京市相关部门牵头,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专业改革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积极开展贴近实际的专业认证,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水平。

(二)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深度融合

课程既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职业院校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必须从课程入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作为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平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一是坚持课程岗位一体化建设。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对接,搭建校企共享的课程平台。按照课程体系对接岗位群的思路,将课程划分为多个核心模块,再通过深入研究产业链的关联性和各个岗位之间的特点,对核心模块进行重组、改造。以行业企业实际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依托课程平台,进一步将产业技术和需求融入课程建设。在深化产业学院建设的过程中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深入推进产业界、教育界的有机衔接,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人岗匹配。二是开发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通过产业学院,将工作岗位最前沿的技术、标准、工艺等及时融入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内容与岗位发展要求相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以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宝马集团共建的金陵宝马学院为例,校企协同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对接国际企业标准,协同进行岗位调研,分析岗位知识、技能、素养结构,构建岗位能力模型,形成课程开发机制,动态开发了57个模块课程,其中,机电维修方向17个、汽车钣金方向19个、汽车喷漆方向21个。将最新车型、最新工艺流程、企业规范直接引入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不但融合了企业的品牌文化,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紧密依托合作企业

职业教育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实践教学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这就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期望,要求实践教学紧跟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依托合作企业,充分发挥产业学院成员企业资源优势,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实训资源共建共享。一是优化实训环境,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产业学院持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实践教学沟通机制,实践教学监督考核机制,不断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从而促进企业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序状态。二是以行业需求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与优质企业合作,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如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菲尼克斯电气(南京)有限公司共建的菲尼克斯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其核心硬件采用了智能制造领域最先进的技术:菲尼克斯电气PLCnext 开放式自动化控制技术、ABB机器人、费斯托气缸和电缸、西门子伺服、大族激光打标、RFRD识别、Basler视觉检测等,并由此集成了与菲尼克斯电气公司同比例、实场景的一流智能制造生产线。此外,他们还通过建立基于校企深度融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产业学院的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中深入接触企业生产岗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协作技能和创新技能。

(四)人才培养评价多维综合

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多维评价体系。如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遗学院,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或行业专家一起参与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根据课程内容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考核评价的内容。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临床专家评价、教育专家评价、家长评价、患者评价等要素。5+1”专本衔接衔项目的学生课程论文评价,则是打破单一的评审模式,由本校、国内高校教师、英方课程对接老师组成三方评价团队,共同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评价,并反馈评价意见,通过实施多维评价与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认知能力等。产业学院结合实际教学与生产实践,依据教育教学本质、国家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标准等,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标准,全方位针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成效、教学管理等要素,围绕“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开展综合性常态化的共同考核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多维评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评价主体上,实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增加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比重,加大学生自评、互评力度;重视企业主体评价,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学校的教学目标相融合,将企业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果纳入学生最终的学业评价结果中。在评价方法上,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学校内部评价与学校外部评价等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产业学院办学的各个环节,保障人才培养具有职业性与社会关联性。在评价指标选择上,按照课程标准、行业市场和职业岗位的实践性要求,严格遵循基础性和实用性;根据课程内容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考评的内容,从多角度进行综合深入的评价,具体包括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岗位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指标。

(五)师资交流双向互通

 高水平教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资源。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通过内培外引、互融互通的方式,实现师资的校企双向交流, 建设校企混编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共同对课程进行设计,补足学校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短板,实现课堂知识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了产业学院师资队伍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在校内教师、校外师傅组成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引导下,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职业认知、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了一批“理论精、技能强”的高素质、宽口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遵循“不求为所有,但求为所用”的原则,利用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科技研发等人才柔性引进方式,引进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来校工作,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院校给企业技术骨干配备教学辅助教师,确保企业人员教学的顺利完成。另外,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明确兼职教师的管理主体,明确教师的薪资待遇标准,搭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源库等。如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的兼职教师团队主要从文物修复与保护相关的行业企业中聘任专家,占比高于50%,他们主要是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国家级的修复大师,不但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还具有专修精业的“工匠精神”和“求真求美”的专业品质。

 三、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保障

(一)区域政府部门统筹与激励

区域政府部门是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推动者,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离不开各级政府不同程度的参与、统筹与规划。以南京市为例,市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统筹,根据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科学统筹规划南京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结合,出台相应政策和规定,指引着南京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了产业学院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自身教育资源单一性制约职业院校发展,外部资源缺乏导入职业院校的通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京市政府部门通过整合区域中经济主管部门、产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消除了多头管理、相互隔离的弊端,使得推动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建设真正成为各类政府部门的共识,为资源统筹配置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南京市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下,以开放、共治、共建和共享为目标,以产业学院为载体,集聚整合职业院校内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序有效嵌入多方资源,使得多方资源要素在南京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组织平台上集聚和融合,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促进资源的集成共享与优化配置,实现不同资源的整合提升。同时,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南京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南京市有关部门对产业学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健全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经费,对于在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中成效显著的相关人员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另外,南京市还加大对产业学院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产业学院在社会中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行业组织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

行业组织是联结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密切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南京市政府部门着力培育和大力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建立行业组织参与产业学院的工作机制。政府赋权行业组织,把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的职能交给行业组织,赋予行业组织部分权力,完善行业组织相关建设规章制度,极大地激发了行业组织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热情。例如,行业组织能够联合产业学院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根据企业提出的用人标准,行业组织与产业学院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纽带作用,由行业组织牵头会员单位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毕业的学生由行业组织内的会员单位共同承担接受任务,从而保证人才需求的持续性,也避免了由于个别企业经营变动带来的不能履约的问题。教学是职业院校工作的主线,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行业组织借助自身行业背景,深度参与产业学院教学改革,包括参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形式的修订、教学内容的完善与教学评估的实施等环节。同时,行业组织协助产业学院研究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的衔接,并将职业标准有机融入教学进程,实施学习与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缩短学生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距离。最后,行业组织通过产业调研,掌握企业岗位的需求情况,分析行业发展动向及趋势,了解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获得从业岗位对人员结构、人员标准等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行业组织将行业发展动态相关信息提供给产业学院,使得产业学院能够摸准行业未来发展走势,灵活及时地调整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为行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多元协同的产业学院治理机制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治理需要调节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权力格局、调和冲突以及化解矛盾,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从办学体制及主体而言,南京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办学形式趋向混合制,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成为重要办学主体。同时,通过不断创新模式,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与帮助、行业引领专业建设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与理论指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就业导向,以及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架构多元化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多方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共育的局面。南京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在构建多元主体协调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统筹谋划协同创新机制、组织决策机制和共担共赢机制等,推进多主体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深度融合,切实形成了共管共享的治理体系。

一是建立了多主体参与的组织决策机制。南京职业院校产业学院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构建科学高效、民主开放的组织决策体系,组建多主体参与的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形成自主治理。例如,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建立健全理事会工作机制,形成重大决策和事项经由理事会研究讨论的工作流程。组建有行业知名专家、企业代表、职教研究专家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工作职责、议事决策形式、工作机制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稳定的产业学院决策体制、管理权分配机制以及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其中,理事会主要职责为:完善产业学院工作的运行与管理体系,制定产业学院工作计划,指导各环节工作,保证产业学院工作的正常运转;统筹校企双方合作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合作模式;负责一般性项目的监督、检查、评估与考核;指导和督促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好校企合作的协调和协作工作等。产业学院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落实理事会决策,全面负责产业学院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借助院务委员会理顺产业学院与原二级系部的关系,确保产业学院理事会决策的高效执行。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企业实践育人长处、激发企业能工巧匠内在动力、落实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体系,形成制度保障、校企共治、院长负责、专家指导、执行有力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体系。  

二是建立共享、共担、共赢机制。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协同推进多主体共享共担共赢机制综合改革,强化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多方共赢等机制设计,努力打造多元治理共同体。南京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运行以来,注重探寻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始终秉承校企共同发展的理念,探索了一整套高质量管理、教学、评价制度的育人机制,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了目标上的指导、标准上的参照和质量上的保证。同时,产业学院的深度合作机制解决了职业教育主体单一、活力缺乏的问题。在政府、学校、企业等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规范了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人才培养项目开展教学任务。另外,产业学院还解决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社会需求的问题。学校和企业联合组建团队,联合开发教学资源,联合组织教学实施,联合开展教学评价,真正实现了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将人才培养标准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要求,学生的素质对接企业的需求,真正实现产业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定制化”人才培养,为南京市农业、汽车与轨道交通业、信息业、服务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25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尹伟民,孙健,李德方.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及保障研究——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