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新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2日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李增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要求,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产业学院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种新的办学形态,对于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类型特征。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就产教融合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但从实践来看,进展情况并不理想,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状态,产教融合还存在松散式、“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是学校和企业还没有找到利益的结合点,教育的供给侧和产业的需求侧还没有同频共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开展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探索,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和载体。

建设产业学院的实践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同开展专业规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和实习实训,真正实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

二是提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打通了企业和学校的“旋转门”,实现了企业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

三是推动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企业和学校依托产业学院整合双方资源,共建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共建公共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发挥产学研用合作示范影响,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四是实现了政校行企协调联动。产业学院有效实现了政校行企技术、人才、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优化创新了资源配置模式,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关于产业学院的内涵,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术界有不同的概括和提炼,但对其核心要素和功能定位大体是一致的,即:产业学院是立足区域产业发展,依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整合院校和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共同打造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共同体。从建设主体来看,产业学院有的建在学校里,有的建在企业里,有的建在政府打造的产业园区内。从联系程度来看,有的是松散型,参与各方没有资产纽带,产业学院不是独立的法人;有的是紧密型,合作方以资金或资产入股,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法人实体。

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专业共建,强化专业和产业的对接,围绕产业链打造专业群,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和优势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二是实施人才共育,基于产业需求共同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育人。三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双能型”产业导师,推进师资队伍的校企共训、双向交流、互融互通。四是完善校企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产业需求和岗位能力有机融合。五是建设高标准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共同打造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六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社会服务,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提高服务产业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产业学院建设虽然已纳入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部委层面也出台了操作性的建设指南,一些地方也开始了产业学院建设的试点试验,但在实际工作推进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不健全,具体操作中存在无据可依的窘境;利益机制不明确,影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治理机制不完善,没有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等等。

为了推进产业学院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要把产业学院纳入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供给;二是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加大政策激励和投入力度;三是在发展模式上要鼓励多元发展,不搞一刀切,积极探索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办学;四是要逐步完善产业学院的治理体系,构建责任和利益机制,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作者:李增军,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22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