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牢记“国之大者”,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要把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势,推动党的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深度融合,与打造一流、创建“双高”有机结合,以党建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发展要素保障,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铸魂育人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正确认识和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各环节,推动构建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强化职业教育办学形态改革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把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发展机制作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着力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完整通道,构建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引导和吸收企业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融入办学,特别是在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共建区域性职业培训机构、建设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发挥优势、履行职责。要探索“学校+园区”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发挥学校的专业、人才和园区的政策、资金、土地等综合优势,把专业学院建在工业园区,推动“园中驻”“园中教”“园中训”“园中留”,打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形态。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建设,加快职教师资培养由本科向硕博层次高移,构建和强化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坚定从事职教意愿,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推进“送教入企”“引‘匠’入校”,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及全过程考核机制,鼓励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要依托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加强以政校企联动共建的新型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建立区域性职教师资发展联盟组织,形成高等学校、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职教系统等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机制,推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提质增效。要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坚持“破五唯”,建立“双师双能”素养导向的考评机制,将“双师双能”素质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的刚性要求,把体现应用能力的要素纳入学校奖教体系。
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要坚持需求导向,深耕地方土壤,围绕区域产业链建专业,优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所需的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发展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社会急需专业,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院校治理结构,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引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统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作者:廖深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校长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1月5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