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以网络化、智能化为表征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 新的要求,学校需要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才能紧跟产业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经济新业态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关于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等的要求,我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纷纷对接区域产业,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产业学院办学探索,力求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切实发挥企业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主体作用。
一、服务产业发展是产业学院形成的逻辑起点
产业学院是“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及职业院校的优势专业(群)合作兴办的集学历教育、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生产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体化运行的产教融合联合体”。
(一)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
服务产业发展是产业学院各主体联合的共同目标,也是产业学院存在的逻辑起点。产业学院把产业端的主体与教育端的主体有效连接,各主体携手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共同解决产业中的技术问题,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
在新业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单纯靠产业端主体或者教育端主体,都不能或者难以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升级和适需人才缺口,特别需要两端主体的强强合作才能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在产业学院中企业是所在区域相应领域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高等职业学院大多是区域内的知名院校,对应的专业(群)是区域职业教育的优势或者特色专业(群)。由服务于共同产业端的行业协会、企业主体与教育端的学校联合在一起组建产业学院,能够集聚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共同实现服务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任务,助力产业升级。
(二)产业学院“五同”协同育人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以学校为主、企业合作参与的育人模式,由于企业动力不足,参与度不深,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难以真实有效地反映产业发展的需求。产业学院以校行企合作机制改革为重点,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深入探索校行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途径,逐步形成了校企共同创新、专业共同建设、人才共同培养、团队共同成长、资源共同享用的“五同”协同育人模式。
二、校企需求供给互补是产业学院的运行基础
产业学院的构建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供给与学校的需求供给互补为基础。学校的技术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供给对接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岗位人才需求和员工培训需求。企业的生产设备、高级技师和岗位供给对接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设备、企业师傅、实习就业岗位需求。双方需求与供给的互补,为彼此之间合作提供了条件与动力,为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运行提供了框架可能。
在供给与需求互补的基础上,产业学院以“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协同创新”为主线,协同单位间以签订协议的方式,组建运行机构,约定资源共享、人员交流、人才培养、协同研发、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事宜。
三、融合育人是产业学院的运行核心
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生产服务于一体,在诸多功能中人才培养居于首要地位,一是因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在产业学院中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生产服务往往与人才培养结合进行,如技术研发反哺教学,师生共同参与技能培训和生产服务;三是相较于技术研发、技能培训和生产服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需要校企双方紧密合作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校企合作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产业学院的依赖性更强。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融合育人,是产业学院的运行核心。产业学院通过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要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技能鉴定与能力考核相融合,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对接,为新产业体系发展提供长期人才支撑,解决行业面临的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一)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要求相融合
产业学院是产业需求侧主体与教育供给侧主体的联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产业需求侧的人才需求进入教育供给侧之中,并将企业岗位人才的各项需求转换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与计划等要素,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
(二)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
产业学院汇集产业需求侧的产业管理人员、企业技能大师和一线企业师傅,以及教育供给侧的教学名师、技术研发人员和一线教学骨干。他们经验互补、优势互补,携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在合作中双向交流、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
(三)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相融合
产业学院是产业理论与产业实践的交汇融合 和不断提高的场所。教育供给侧的教师与产业需求侧的技能大师、一线技术人员通过产业学院的合作,把产业最前沿理论与技术,转换为技术应用、教学项目和育人实践。
(四)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
产业学院教学与生产相交融,既是教学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工厂。通过产业学院教学,把工作任务转换为教学内容,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完成项目;教师在教学中服务,在服务中教学;企业师傅在工作中育人,在育人中完成工作任务。
(五)技能鉴定与能力考核相融合
产业学院是学生学习与能力考核的场所,也是面向学生和社会的技能鉴定场所。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既是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者,也是学校和社会的技能鉴定者。
四、质量与改革是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人才培养质量是产业学院存在的价值体现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校企合作新形式,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与传统的校企合作相比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素质更高、质量更好。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会产生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向产业学院,促进产业学院进一步发展。
(二)深化改革是产业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
产业学院是我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型载体,是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深度探索。作为一种新事物,如何建,怎么建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合作、创新运行模式、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师资队伍融合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20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朱艳峰,贺佐成,叶雯,曾令权.基于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