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看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2日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马陆亭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如何通过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们特推出系列评论,敬请关注。——编者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了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强化协同联动的改革思路和原则,明确了到2025年的相对量化的近期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这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建设高质量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我国已构建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撑了我们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内在需求。之所以要开展较大幅度的学科专业调整,是因为时代的急剧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面向未来的创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降临,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着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正在形成,不创新会跟不上变化的步伐。二是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的战略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发生,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我们需要牢牢地掌握主动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三是超大规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必须关注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关系。学科专业结构既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创新在强国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共同形成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是知识创新传承的主要场域,也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必须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时不我待,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高等学校应该如何做?这需要广大高校以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之心态,平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拿捏好调整与优化的分寸,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强化自身特色优势为导向建设国家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

 

做好高等教育的顶天立地工作。顶天就是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和新的产业形态,这需要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遵循学术和教育规律办学;立地就是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满足产业升级发展需求,这需要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尊重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融入区域发展。各高校需要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开展教育评价改革探索。

 

做好高等学校的分类办学工作。面对时代变化,国家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来应对,高校以找准自己在体系中的位置来应对,因此高校分类办学是高教体系建设的基础。学科专业的调整总体要与学校的定位方向相一致,每所高校的教育、科研、服务职能总体也应该在相互匹配中实现,激励大家在不同的赛道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各高校要注重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改革中强化自己的优势特色和学术生态。

 

做好“四新”建设的引领工作。“四新”建设在当前的学科专业改革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是学科融合特别是学科与产业的融合,形成战略性人才培养高地。新工科建设要推动形成产业新赛道,新医科建设要精准服务生命全周期,新农科建设要全面支撑乡村振兴,新文科建设要着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各高校要争取在自己选准的突破方向上取得扎实成效。

 

做好教育行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工作。这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方向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工作实施中特别注重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的联动,加强新兴学科、专业集群和专业学院建设。各高校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过程中,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最高境界是联合创生新领域新业态。

 

做好调整优化齐头并进的统筹规划工作。三年完成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不是个小数目,需要守正创新相结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推进。“调整”涉及学科专业发展的未来方向,需要战略眼光;“优化”涉及学科专业的学术生态,必须尊重规律。各高校既要积极主动,又要科学论证。

 

 

 

作者:马陆亭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1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