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推进,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分五批次共创建合格示范县261个。
示范县创建工作是落实县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责任的重要抓手,强化了县域内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与综合利用,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各示范县充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为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参考,积累了经验。教育部将对已创建合格的示范县开展评估,设立退出机制,同时鼓励有意愿参加创建工作的县(市、区)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到2023年底,将示范县动态调整至300个。
推动示范县内涵式发展
一是引导示范县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区域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以县职教中心校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村(社区)学校(学习点)为基础,其他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四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建立农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习实训融入生产实践活动当中,依农情、农时举办、组织专业教学。
二是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县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办社区学院,充分利用和开放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场地、设施设备、信息化课程等资源,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推动社区学习点和学习中心建设,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学习小站”,形成职继协同、学制灵活、体系开放的新局面。
三是探索推动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在部分示范县落地。指导地方政府以需求为导向,为职业院校学生、企业行业在职员工、老年群体等提供成果存储和积累,提供相应的学习成果互认服务。鼓励示范县地方政府统筹,发挥国家开放大学的作用,会同行业系统、企业、职业院校开展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学分银行在不同领域的多样化应用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选树助力乡村振兴典型
一是围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有一定基础条件和有改革探索意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人文交流等五大功能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职业学校关键能力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投入机制、制度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改革突破,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二是讲好职成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故事。教育部职成司开展的“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典型案例短视频征集与宣传活动,就是以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为宣传重点,推介经过职成教育与培训的学员及相关职业院校师生,展示职成教育与培训的成果。后续教育部还将选树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示范县服务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宣传推广一批助力乡村振兴典型人物、人才培训优质案例和优质课程。
强化职成教服务“三农”能力
尽管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各地还存在着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全国有2800多个县(市、区),但示范县只有261个,占比不到10%,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一是提高站位,坚持“协同联动、产教融合,问题导向、谋求突破,因地制宜、精准推进,以人为本、成果导向”四大原则。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显著提升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质量。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
二是多元化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解决乡村文化振兴“最后一公里”的主要阵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好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综合性村级教学点(农民夜校)。要发挥好乡村教育专干、乡村振兴员在思想引领、文化教育、科技扫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作用,扶植、培育农村各类学习共同体。以成果为导向,推动农民从“培养过”向“培养成”转变。
三是启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形成共建共享的教育培训平台,通过政府购买农民培训服务等举措,帮助农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学分银行”等学习制度,有效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形成更多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典型。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作者:谢俐,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5月30日05版